10 He Liao 和髎

大头小头去旅行 2024-09-10 13:44 7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耳和髎中的髎是耳軟骨與顱骨的接縫兒。耳朵凍疼瞭的時候,有經驗之人的緩解辦法不是揉搓耳廓,而是齊著耳根(耳和髎)上下擠壓,可以快速改善整個耳朵的供血、供氣。

相傳,扁鵲所著的《難經》是《黃帝內經》論述演繹的延續,也是中醫必讀的經典。其中第三十七難有言:“五藏者,當上關於九竅也,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谷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

人的頭上有七竅,分別是雙眼、雙鼻孔、雙耳和口腔,這是頭顱大腦對外開放的明道。顱骨內盛腦漿,後面通過枕大孔連接脊髓,這是不見天日的暗道。另外兩竅是肛門和尿道,加起來一共九竅。女人還多瞭產道,總共十竅。上次講瞭素髎,在鼻頭正中,能夠影響幾個蜂窩狀的竇腔向鼻腔滲出黏液,算是“鼻和則知香臭矣”。今天再說兩個能影響口耳的穴位,“耳和髎”及“口禾髎”。

確切地說,耳和髎中的髎並不是顱骨上的空竅,而是耳軟骨與顱骨的接縫兒。俗話說的耳根子硬或耳根子軟,說的就是這個地方。小時候孩子淘氣都挨過打,打屁股最疼,但也最安全。有時候會被老師耳提面命,或被傢長揪著耳朵拎起來,這時候最容易造成耳朵軟骨撕裂,傷的根兒就是耳和髎。天衣無縫,骨頭有縫兒,其接合部是最薄弱的。另外,冬天天冷凍得厲害的時候,耳朵的供血、供熱最薄弱,往往齊著耳根,整個耳廓會變得冰涼堅硬,先紅後紫,最後變黑,有的人還長出凍瘡,經年不愈。耳朵凍疼瞭的時候,有經驗之人的緩解辦法不是揉搓耳廓,而是齊著耳根(耳和髎)上下擠壓,可以快速改善整個耳朵的供血、供氣。

耳廓的大部分以彈性軟骨為支架,覆以皮膚構成,皮下組織少,富含血管和神經,感覺敏銳。耳廓前凹後凸,利於收集聲波。耳和髎的具體位置在頭側部,當鬢發後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後緣。耳和髎穴最下面是骨縫兒,上面有顳肌;前方有顳淺動、靜脈,負責給耳朵供血;周圍佈有耳顳神經分支、面神經顳支,負責外耳的感覺。還有外耳淋巴,匯入耳前、耳後、耳下、顳淺和頸深上淋巴結。耳朵產生凍瘡的主要病理是淋巴液循環障礙,出現凍凝水腫,進而影響到血液循環,出現瘀血,最終影響到軟骨,導致軟骨壞死、萎縮。

毫無疑問,耳和髎是影響耳朵功能的小竅道。《難經》有“耳和則能知五音”,故名。中醫經絡學說認為,耳和髎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三焦本身就是元氣和體液的通道,內連心包,影響血液循環。所以在臨床上通過針刺耳和髎穴,通過深淺和力道的調整,可以向內影響到耳廓和內耳,向外影響到面目口鼻的氣、液、血的供應及循環,有效治療頭重、耳鳴、牙關緊閉、頷腫、鼻準腫痛、口喎等癥狀。

確切地說,口禾髎也不是顱骨上的空竅,而是門齒與犬齒之間的間隙。中醫認為,齒為骨之餘,所以說牙縫兒是髎也沒毛病。口禾髎內對兩齒(門齒及尖齒)牙根間凹陷處,故名。取穴的方法是,在鼻孔外緣直下,水溝穴旁開半寸處。正坐仰靠或仰臥取穴。穴位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動、靜脈的上唇支;佈有面神經與三叉神經第2支下支的吻合叢。針刺時要紮到上頜骨犬齒窩部。

毫無疑問,口禾髎能調節、影響口腔功能。《難經》講:“口和則能知五味矣。”故名。但僅僅把口禾髎局限於治療口腔問題,那還真是小看瞭它,其實,它能夠調節口鼻兩個竅的功能。人們做飯講究色香味形觸,其中色與形靠眼觀,香靠鼻嗅,味與觸是口感。貓和狗吃東西先看、後嗅,最後才決定吃不吃。現代人活得刻意,吃與不吃隻想著科學分析裡面含什麼營養元素,忘記或喪失瞭天賦本能。吃的東西也往往是有形無氣,有色無味。比如未成熟的水果、反季節的蔬菜、冰涼的冷飲和快速解凍的食材,根本沒有馥鬱的香氣。人隻有聞到香氣才能刺激鼻腔內通督脈,進而發出指令讓體內消化器官和腺體分泌消化液。令人饞涎欲滴、食指大動。如果食物本身沒有香氣,或吃客本身鼻腔堵塞、嗅覺失靈,那麼就是純陰無陽,吃進東西近乎強暴自己的胃,絕對不好消化。

按中醫理論,口禾髎隸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位於口鼻之間,大腸經起於食指末端(食指大動),其經脈沿手臂上頸項、上面頰,入下齒齦,回出環繞口唇,交人中,抵鼻旁迎香穴。故此穴不僅善通鼻竅,可治療各種鼻子疾患,並可疏面齒風邪,以治療面口疾患。解除鼻瘡、息肉、鼻塞鼻衄、鼻流清涕、牙關緊閉、口喎等癥狀。治療鼻炎、鼻衄、嗅覺減退、鼻息肉、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腮腺炎等病癥。

因此,口禾髎能影響人的口鼻對食物氣味的感覺。廚師在外和鼎調羹,烹飪美食;醫師於人調和口鼻,幫助消化,都非此穴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