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報告單(局部、每傢實驗室報告單項目不盡相同,僅以筆者所在醫院的報告單講解)

先看組成,1項是蛋白(磺基水楊酸法,對幹化學試紙條法的一個補充)、2-4項是紅細胞位相,及顯微鏡下觀察紅細胞的狀態,5項是白細胞,6項是腎小管上皮細胞,7-14是管型的分類,15是細菌,16是結晶,還有其他備註。

1.尿蛋白(磺基水楊酸法):磺基水楊酸法又稱磺柳酸法,其檢測尿蛋白的原理是在略低於蛋白質等電點的酸性環境下,磺基水楊酸根離子與蛋白質氨基酸陽離子結合,形成不溶性蛋白鹽而沉淀。沉淀量或溶液反應後的渾濁程度,可反映蛋白質的含量,為尿蛋白定性或半定量檢查方法。使用磺基水楊酸法測尿蛋白時需註意排除以下影響因素:①尿液pH:尿液偏堿(pH> 9)時或者尿液偏酸(pH<3)時,會造成尿蛋白假陰性,檢測前建議調節尿液pH為5~6最佳。②尿液中含有高濃度尿酸、尿酸鹽、草酸鹽:會造成尿蛋白假陽性。③被檢查者使用碘造影劑、大劑量青黴素鉀鹽:會造成尿蛋白假陽性。所以在患者使用碘造影劑、大劑量青黴素鉀鹽時,需間隔幾天再行檢測。④尿液中混入生殖系統分泌物:會造成尿蛋白假陽性。

尿液蛋白陽性:提示腎臟可能有問題,需要根據其他的指標由醫生去判斷是不是需要進一步檢查。

5.白細胞:這個指標不用多說瞭,其增多常見於腎盂腎炎、膀胱炎、女性陰道炎、宮頸炎和附件炎、腎移植後的排斥反應及藥物性急性間質性腎炎、嗜酸性粒細胞尿等。需要說明的這裡的白細胞包括瞭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等,如有必要染色鏡檢後回報。

6.腎小管上皮細胞:尿液中存在很多種上皮細胞,其中腎小管上皮細胞屬於比較特殊且有臨床提示意義的一種上皮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一旦增多,即可提示腎小管發生病變(如急性腎小管腎炎、腎病綜合癥、腎小管間質性腎炎、移植術後的排斥反應等)。因此鏡檢時發現有存在腎小管上皮細胞時需要提示臨床醫生。

7-14管型:尿液中管型種類很多,按照最新的專傢共識中提到的有:透明管型、紅細胞管型、血液管型、血紅蛋白管型、白細胞管型、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舊稱上皮管型)、脂肪顆粒管型、顆粒管型、蠟樣管型等共21種,這裡報告單中的管型主要是將管型加以分類標註,以提示臨床醫生。其各種管型請看其他的相關文字(有鏈接→):司南說臨檢-管型成分。

15.細菌:如果報告回報有細菌或者尿常規報告單回報有細菌,首先需要排除外部細菌污染導致的尿液中出現細菌(如在留置尿液標本的過程當中細菌進入到尿液當中,這類情況不需要特殊處理)和無癥狀性菌尿(尿液中有細菌感染,但患者由於機體免疫力比較強,或細菌毒性比較低,並沒有表現出癥狀,不需要特殊處理)。除瞭以上的情況一般就是尿路感染:患者會有一定的臨床表現,比如尿頻、尿急、尿痛等,對於這類情況要結合相應的伴隨癥狀,給予相應治療,如有必要建議進行尿培養,根據培養結果和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進行處理。

16.結晶:尿液中出現結晶稱晶體尿,尿液有結晶析出。與尿液中該物質濃度、飽和度、尿液PH、溫度和保護性膠體物質(主要是黏蛋白)的濃度有關。這裡不做進一步說明,需要瞭解結晶內容的請查看(有鏈接→):司南說臨檢-結晶部分。

下面說本文最主要的一個部分:紅細胞位相,也就是2-4項,尿紅細胞位相主要的臨床意義在於根據紅細胞形態鑒別血尿的來源。需要註意的是尿紅細胞的形態與尿液的酸堿度、滲透壓都要密切的關系,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血液中紅細胞的大小問題,如果血液紅紅細胞都是小紅細胞則尿中小紅細胞就是“正常紅細胞”,因此在簽發紅細胞形態時需要看一眼患者的血常規。尿中細胞形態請看(有鏈接→):司南說臨檢-尿液細胞形態

那麼利用紅細胞位相的原理鑒別區分血尿部位的原理又是什麼呢?

泌尿系統任一部位出血,均可以導致尿液中紅細胞超標,即出現血尿。如果尿中紅細胞來源於腎小球(例如各種腎小球腎炎等),紅細胞在通過腎小球基底膜時會受到擠壓變形,進入腎小管系統的紅細胞,由於受到正常腎小管內滲透梯度的作用(髓襻升枝粗段小管液滲透濃度顯著減低),亦可使紅細胞膜發生變形,從而導致多形型血尿,出現所謂腎小球源性血尿。如果出血部位是腎盞、腎盂、輸尿管、膀胱或尿道,在等張或高張尿中,其紅細胞的形態,大小絕大多數是正常的,僅小部分為畸形紅細胞,尿紅細胞位相報告以均一型為主,此時即稱之為非腎小球性血尿。需要註意的是,如果患者的腎小管間質發生明顯病變,滲透梯度無法形成,那麼即使腎小球腎炎患者亦可能出現以均一型紅細胞為主的血尿。所以必須結合具體的臨床情況合理解釋紅細胞位相的結果。

那麼我們看這個報告單:

2.紅細胞,指的是數量/高倍鏡視野,和尿常規裡面鏡檢部分紅細胞/高倍相同,隻是一個是儀器給出的結果,一個是顯微鏡下計數的結果,兩個結果會有一定的偏差。

3.紅細胞畸形形態:紅細胞畸形可有大小異常(大紅細胞、小紅細胞)、形態異常(按照最新的指南:棘細胞、球狀凸起樣紅細胞、鋸齒狀紅細胞、皺縮樣紅細胞等)、以及內容物的異常(血紅蛋白有沒有溢出等)等異常,看上面的報告單回報的結果是G:70%:G1:4%,即畸形紅細胞(包括大小異常、形態異常等)占70%,其中G1紅細胞(芽孢樣細胞即G1細胞,最新的專傢共識建議用棘細胞代替以前的G1+G2細胞)占4%,一般認為當G1紅細胞>5%時,基本上可以肯定血尿來源於腎小球,雖然本案例中G1:4%,但也可以提示給臨床醫生紅細胞可能來源於腎小球,需要醫生根據其他指標綜合判斷。

有的單位紅細胞位相是報告均一性血尿、非均一性血尿還是混合血尿,其提示意義如下:

①非均一性紅細胞血尿,多為腎小球源性血尿,其紅細胞形態大小不一,體積可相差3-4倍,外形呈兩種以上的多形性變化,可見大紅細胞、小紅細胞、皺縮紅細胞、面包紅細胞、新月形紅細胞、顆粒型紅細胞等,通常認定非均一性標準為多形紅細胞≥80﹪

②均一性紅細胞血尿,多為非腎小球源性,主要是腎小球以下的部位和泌尿道毛細血管破裂的出血,紅細胞外形及大小正常,胞膜較完整,通常認為均一性標準為多形紅細胞≤20﹪

③混合型血尿,即尿液中同時含有均一性紅細胞及非均一性紅細胞。

4.紅細胞正常形態:如果畸形紅細胞<20%且沒有棘形紅細胞,一般就可以直接正常紅細胞形態百分率即可。

對於簽發報告需要註意:

1.尿中畸形紅細胞增多、但形態單一不能診斷腎小球性血尿

單純尿pH、滲透壓的變化也可引起尿紅細胞畸形,但此時尿畸形紅細胞為單一形態。尿紅細胞在酸性尿液中腫脹呈現球狀、口形;在堿性尿液中血紅蛋白溶解丟失呈現鋸齒性、影形;尿紅細胞在高滲環境下細胞漿粘滯性增加、順應性下降,呈皺縮形;在低滲環境中細胞表面積與體積比上升,濾過阻力下降,稀釋的血紅蛋白漏出細胞外而呈現環形、戒形。因此,尿中畸形紅細胞增多、但形態單一不能診斷腎小球性血尿;腎小球性血尿的特征是尿中出現多種形態的畸形紅細胞,且畸形紅細胞數目明顯增多。

2.尿畸形紅細胞並非腎小球性疾病所特有

尿畸形紅細胞不隻出現於腎小球性疾病,健康人尿中的紅細胞均為畸形紅細胞,但其數量小於5×106/L。因此,腎小球性血尿診斷的前提條件是尿紅細胞數量大於8×106/L。此外,尿路感染患者尿紅細胞體積分佈曲線也可呈現腎小球性分佈。

3.腎小球性疾病也可是非畸形紅細胞性血尿

在嚴重的腎功能衰竭患者,由於腎小管內滲透壓梯度的喪失和腎小球基底膜的嚴重破壞,尿紅細胞可為正常形態。

4.尿中紅細胞數量要充足 

尿中紅細胞每高倍(400倍)視野少於30~40個,將影響尿紅細胞形態檢測對血尿定位診斷的可靠性。

由上面敘述可知,尿紅細胞形態檢測在血尿的定位診斷上具有重要臨床意義。但任何一種檢測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非100%。臨床情況千變萬化,有時候一次檢查隻能是初步判斷。比如懷疑有誤差,需要多復查幾次。有的患者紅細胞不是畸形占多數,但找不到結石,感染這些情況,其他檢查又提示腎炎可能性大,那醫生依然會懷疑這血尿是腎炎引起;有的是健康人,因為發燒感冒、過量運動等出現一過性的腎性血尿。因此,不能根據一個檢驗項目去診斷疾病。 總結一下這個項目,尿紅細胞相位對診斷腎小球性血尿雖有重要的提示意義,然而,血尿的定位診斷不能完全依賴尿紅細胞形態檢測,應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尿蛋白情況和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尿沉渣檢測(顯微鏡鏡檢)可為臨床醫生提供更詳細的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對臨床醫生診斷提供一個重要的線索。因此對於這個項目的回報我們檢驗人需要慎重(涉及到顯微鏡檢查),需要多看幾個視野,多作幾個支持試驗,給臨床醫生和患者一個反應身體真實狀況的回報單。

提醒:尿紅細胞位相標本的留取:留取清晨尿(早上第一次尿)或在膀胱內停留6小時以上的尿液。可以正常吃早餐,但檢查前至少1-2小時內不飲水,以免稀釋尿液影響檢查結果。標本要求絕對新鮮,建議現留現檢,不建議下午留取標本。

更多內容請關註:司南說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