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時間,用大模型為公司創收2000萬元!

這個數字來自360發佈的2023年半年報,這也是該公司押註大模型後,交出的第一份財報。

一同公佈在這份中期業績報告的營收數據,也較為亮眼:

  • 總營收45.03億元
  • 二季度營收25.37億元,同比增長10.42%,環比增長29.08%
  • 安全業務實現營收9.08億元,其中第二季度收入6.54億元

在互聯網廣告、安全業務、遊戲、智能硬件等一眾老牌創收業務中,“360智腦”大模型創收成績不是最多,但格外引人關註。

個中原因,不外乎大模型時代的到來,帶動瞭整個AI應用進一步“飛入尋常百姓傢”,背後更是廠商、創業公司的積極佈局和研發探索。

半年過去,卷生卷死的大模型賽道,終於把成績白紙黑字落在瞭各大廠商的財報上。

360上半年取得近2000萬元的相關業務收入似乎說明瞭,這傢公司在AI方面密集排佈的戰略,兩翼齊飛,場景佈局,奏效瞭。

首傢靠大模型營收的國內廠商

首先來看360財報公佈出的具體數字。

360上半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總營收45.03億元;歸屬於上市股東凈利潤虧損2.31億元,去年同期凈虧3.98億元,虧損幅度有所收窄。

今年第二季度營收25.37億元,同比增長10.42%,環比增長29.08%。

利潤和營收的增長來自技術的支撐及相關研發投入。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360公司研發費用為15.6億元,且研發費用的營收占比為34.64%,較2022年上半年、2021上半年分別提升近1.21個百分點、3.59個百分點。

重資金、高強度的研發,在整個上半年帶來瞭一定的營收反哺。

這就引出360財報數據中最值得註意的一點,有關其新興業務:“360智腦”大模型已經開始創收。

創收金額:近2000萬元人民幣。

而“360智腦”正式開放內測的時間,是今年4月份。

如今全球大模型產業正蓬勃發展,基本的用戶關註和用戶流量之外,基於大模型的新產品和服務可能會創造完全新的商業模式。

依托這樣的盈利模式,360或將在未來靠大模型創造更驚人的經濟價值。

“360智腦”大模型由360自研,定位認知型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包括生成與創作、閱讀理解、多輪對話等,是國內首個通過工信部信通院認可的“可信AIGC大模型評測”大模型。

當然,更重要的一個信息隨著多傢廠商半年報的發佈釋放出來:

360是國內大模型廠商,最早一傢公佈憑借大模型的營收的。

2月透露相關計劃,3月底公開展示,4月中旬首先落地搜索場景,截至6月30日,拿出2000萬元的營收成績,無論是大模型的能力還是360的速度,都無可反駁。

那麼問題來瞭——

它是如何取得這個成績的?

打破大模型“光燒錢不產出”魔咒,憑什麼?

眾所周知,大模型對押註的玩傢來說是吞金獸。

最新報告顯示OpenAI僅運行ChatGPT,每天就要花費約70萬美元。很多企業討論大模型發展都隱含著走OpenAI之路的前提,但這條路短期內走起來面臨著資源和資金等諸多難度。

燒錢如燒紙的現實情況擺在眼前,“光燒錢不產出”的巨大可能性,潑瞭不少人冷水。

要解釋360在人工智能領域主要是大模型領域的打破大模型光吃不吐魔咒的打法,要從它一開始就遵從的戰略說起。

早在3月底的公開展示會上,周鴻禕就闡明瞭360的人工大模型主打的戰略,“兩翼齊飛”。

解釋它不難,即一方面發展核心技術,另一方面盡快推出相關產品,搶占優勢場景落地。

技術方面主要依托的,就是“360智腦”,這是360在大模型領域的基本盤。

從最初大模型技術與360搜索結合,落地搜索場景,到上線多輪對話功能,再到能夠識別和產生文字、聲音、圖像和視頻,並接入全端產品,面世以來,“360智腦”迭代瞭4個版本,下一版本預計發佈插件平臺。

具體實力,拿榜單結果說話:

在最新的全球大模型綜合性評測C-Eval排行榜上,“360智腦”的實績是均分69,位於第一梯隊。

其中有三項成績,均超過瞭GPT-4。

此前,在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以下簡稱“工聯院”)針對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文工業領域的知識問答能力進行系統性評測,題目覆蓋8個行業,共計超1100道題。

“360智腦”在裝備制造、紡織行業的測試成績,多項指標也超過GPT3.5,綜合表現位於國產大模型前列。

公司層面給出的更新數據消息,在7月-8月這一個月時間內,360智腦整體能力提升14.55%,CoT能力提升69%,也因此優化瞭邏輯推理能力。此外,多輪對話長度也提升瞭18%。

360對外的所有的大模型能力輸出,都基於這樣的底座能力。

當然,雖然是通往AGI最直觀的一條道路,但通用大模型不是萬能的。

具體到輸出層面的產業落地上,360有自己的獨特理解——推進多個大模型業務,並開放API,搶占各個場景。

觀察發現,360目前由大模型驅動的業務如下:

  • 行業大模型:與合作夥伴共同推出“稅務大模型”“企業服務大模型”等;
  • 城市大模型:為四川、重慶等城市打造城市級專有大模型,助力川渝地區實現數字化轉型到智能化升級;
  • GPT產業聯盟:6月時,360推出企業級AI大模型解決方案,發起GPT產業聯盟;
  • 安全大模型:發佈於8月9日,結合360過往15年AI安全應用和安全大數據訓出,是國內首個可交付的安全行業大模型。

迄今為止,已經通過API開放模型能力,為近20個行業提供大模型企業級解決方案。

不斷迭代核心大模型技術,推出可用產品,同時落地千行百業的各個具體場景,提高多個產業的效率和業務邊界,幫助各個產業實現價值、提升競爭力。

這大概就是360能夠靠大模型穩賺的生意經。

並且可以想象,未來360大模型的觸手不會止步在現有的這些方向。

對360來說,大模型正在重寫一切

360靠大模型創收這件事,或許可以給目前擠爆的賽道一個更為確定的答案,和一劑持續努力的推力。

但這個答案還能說明些什麼?

最直接有力的,就是2000萬這個數字,有力證明瞭在今時今日的市場環境下,大模型有著實實在在的變革之力。

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在他最新的演講中表達過,“GPT不是搜索引擎,也不是聊天機器人,它代表著超級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不隻是他一個人這麼想,國外OpenAI、谷歌、微軟,國內百度、華為、騰訊、阿裡……都因為這個新時代的新機會激動,同時也感到瞭競爭的迫在眉睫。

這樣一個時代洪流中,憑借強大的理解和生成能力,大模型適用的場景、領域數不勝數。進一步的,用好大模型,可以直接驅動企業與產品的變革,實現產品和服務的智能化升級。

大模型趨勢正酣,而且業內共識是,大模型對世界的改變將會顯露出長期效應。

然而構建大模型需要大量數據、算力和算法創新,這些都是頭部科技企業擁有的顯著優勢。

從這個角度來說,押註大模型能夠助推科技企業提前佈局、掌握關鍵技術。

360的案例驗證瞭大模型商業化的可能性,也印證瞭360在AI層面押註大模型的正確性。

是搶占先機的——在4月周鴻禕發出的內部信中,就已經明確要求360每一位員工、每個產品和業務要“全面擁抱人工智能,適應人機協作,著手產品重塑”。

也是基於自身出發的——回顧過往的經驗和積累,360在搜索、數據等方面擁有強大積累的壁壘,這不僅僅有助於鞏固和擴大用戶規模優勢,更有可能形成新一代的大模型技術壁壘。

加上大模型的多種應用場景,如搜索、安全等等,都是其360的獨特優勢。

而多種應用場景對大模型的需求,加劇瞭大模型垂直化發展的速度,如加深某一具體領域的訓練深度、針對不同企業的個性化、對單一行業生成能力的專業化等等。

不同大模型背後廠商/公司的自研路線,也決定瞭公司覆蓋的領域,以及關註場景的側重點。

以此為背景,頭部大模型廠商和創業隊伍,在更多垂直領域形成和發揮影響力,有更大的空間和潛力。

周鴻禕表達出的最新觀點就是,垂直化是中國大模型在全球競爭破局關鍵:

對內,大模型能為我所用;對外,大模型能為我營收,從“所有場景會被大模型重塑一遍”這句話開始流傳,到今天,360這樣的頭部大模型廠商,好像真的一步一步在踐行這句話。

而今年度中期財報釋放的的盈利信號,隻是360在大模型這條路上的開始。

—完—@量子位 ·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深有感觸的朋友,歡迎贊同、關註、分享三連վ'ᴗ' 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