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吧,在中國賺錢的秘密,國傢統計局其實都給咱們計算好瞭。

最近統計局發佈的《2021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很多朋友應該已經看過瞭,亮點很多。

比如,GDP增速8.1%,總量突破110萬億,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穩居全球第二。

再比如,跟咱們切身利益相關的財富密碼,在下面的行業數據裡——

哪些行業的經濟增速最快?哪些行業又小於8.1%這個平均速度呢?

從大的分類來看,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的的增速隻有7.1%,二三產業也就是制造業、服務業的增速都是8.2%。

最近幾年,我身邊有不少同學回老傢創業的,但普遍的反映就是,農業這個東西實在是不好搞。

搞農業,要麼提高工業化、降低成本,走薄利多銷的路線;要麼搞綠色種植、提高附加值,走精品消費升級路線。

但前者的問題在於我們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種植工業化很難施展得開;後者的問題在於沒有厲害的營銷很難打開市場,而且現在中產們日子普遍也不好過,消費升級有點升不動瞭…

所以想通過農業發財的朋友,請慎重。

如果一個產業的增長速度還沒有國傢平均速度快的話,致富的機會不能說沒有,但一定很少。細分一點的二、三產業,也是如此。

比如同樣是第三產業,互聯網的增速就高於住宿和餐飲業。而且住宿餐飲本身2020年的基數就很低,增速卻依然沒有互聯網高。即便是現在已經進入瞭2022年,但瞅著過年的形勢,住宿餐飲等行業的增長,恐怕還不會太樂觀。

而互聯網,雖然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監管風險,但從整體數據上來看,依舊比住宿、餐飲趨勢要好。

另外就是,制造業勢頭不錯,去年制造業增速是9.8%,高於平均GDP增速。

特別是高技術的制造業,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設備的產量,分別增長瞭145.6%、44.9%、33.3%、22.3%。

制造業給人的印象就是苦差事,“找個廠上班吧”也一度成為熱梗,但別小看制造業,做好瞭也會有高回報。

比如2020年疫情初期的比亞迪,靠著產業鏈優勢,3天出圖紙、7天造口罩機、10天產出口罩,然後靠口罩賺瞭20多億。

用國傢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的話來說就是,“市場上缺什麼,我們就能生產什麼,我們有市場主體去努力、去生產、去供給,自然就帶動瞭經濟增長,增加瞭就業,改善瞭收入。”

“釣魚要去有魚的地方”,不管是就業、創業、還是投資,都應該去機會多的地方。什麼地方機會更多?就是增長速度更快的行業、領域。

說完瞭大方向上的數據,再說說咱們個人的小算盤。

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增長瞭9.1%,北京、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過瞭7萬5。

這數據一出,網上的討論相當熱鬧:有人說,北上深三口之傢年收入20、30萬沒法活…也有人說,自己又拖瞭國傢的後腿…

先別急著噴“年入30萬無法立足一線城市”的人。說這話背後是有原因的——不同群體的收入增長速度,並不一致。

數據面看,低收入群體,傢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瞭9.8%,高於平均水平。

這個不難理解,低收入群體基數低,一個月多賺幾百塊,在增收比例上都是挺大的數字。

真正的有錢人,增速也不慢。比如招行私行用戶 (日均資產1000萬以上),去年前三個季度,資產規模就增長瞭18%。

反倒是夾在中間的城市新中產,在收入增速上,挺尷尬的。

工資性收入一個月漲一兩千,在創收比例上談不上多高,資本性收入更別提瞭,房貸車貸就夠愁人的瞭。

因為收入增長乏力,無力感、匱乏感陡增,所以城市中產發出“年入30萬無法立足一線城市”的牢騷也就不奇怪瞭。

一個熱知識,資本的增值速度要遠高於勞動的增值速度。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在工作的同時,最好要有意識地去積累資產。就算50萬放餘額寶,一年也有1萬的利息,對於年薪10萬的人來說,躺著啥也不幹,就能獲得10%的收入增長。

那50萬從哪來呢?日常慢慢攢。

說這話其實是有點不政治正確的,畢竟內需和消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領導們強調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金融機構們無孔不入地植入借錢廣告;商傢們在各種傳統、自造的節日裡暗示著消費的儀式感和意義……

但我希望,最起碼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能保持一個量入為出、合理消費的習慣,養大自己的小金鵝。

沒事看看豆瓣的平替小組,得到的快樂,不一定比小紅書的種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