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對盒子炮感興趣,跟少年時讀過的幾部小說有特別大的關系,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劉流創作的長篇小說《烈火金鋼》瞭。

和《林海雪原》《鐵道遊擊隊》(也是我喜愛的)等文學作品中基本是二十響大肚匣子一枝獨秀不同,《烈火金鋼》中對盒子炮的表現可謂五顏六色,直寫的、暗喻的都各不相同,讀起來那叫一個過癮。

今天就將該小說中出現的盒子炮做一解析,與各位愛好者分享,並求教於方傢。

一、史更新繳獲漢奸的盒子炮

在小說第二回中,有這樣的描寫:

“聽瞭聽周圍還是沒有動靜,又把盒子炮拉出來仔仔細細地端詳瞭端詳,一看:是個二把盒子,燒藍全沒有瞭,叫土吃得連牌號都看不清楚,用子彈頭兒試瞭試已經老得沒瞭口。”

第三回中,同樣是對這支繳獲的盒子炮,是這樣描寫的:

“好個英勇機智的史更新!他抽出盒子炮來,甩開大步,嘩啦……一梭子子彈打瞭出去,踏著敵人的屍體,在亂群之中,鉆出北街口來。”

通過這幾段描寫,可知該槍是個二把盒子,是個可以連發的盒子。

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有這麼幾型:一是德國造毛瑟712型,就是這款:

關於這槍,筆者曾多次發文討論,這裡不再贅述。

二是西班牙阿斯特拉900系列。下圖是該系列中的901型:

但《烈火金鋼》中史更新繳獲的這支盒子炮,顯然既不是毛瑟712型,也不是阿斯特拉900系列,因為小說在交待這支盒子炮時還有這麼一句:“叫土吃得連牌號都看不清楚”。

這兩款連發盒子炮的外形特征十分突出,比如毛瑟712手槍的快慢機:

所謂快慢機,即單、連發轉換鈕。M712的快慢機呈桃形,突出於槍身平面,那樣子十分獨特,也十分顯眼,它也因此而成為所有具備選擇連發功能的駁殼槍的代名詞。

再比如阿斯特拉900系列的快慢機和標志性的七顆銷釘:

阿斯特拉的快慢機置於槍身的右側,在快慢機的周邊,還散佈著用於結合的大小不等的七顆銷釘。而這些,也為該槍所獨有。

這麼明顯的特征,對於小說中的警衛排長史更新來說,哪還用得著看牌號呀!閉著眼用手一摸就知道瞭。

依照小說中的情節去分析,能夠讓史更新弄不清牌號的駁殼槍,最大的可能,應該是西班牙造MM31駁殼槍。

這就是一支MM31快慢機,10發固定彈倉,140毫米槍管,符合小說中二把連發盒子的特征。

西班牙的MM31手槍,型號特別繁雜,槍的商標和銘文也很不一致,有的甚至就沒有商標也沒有銘文。

這也是一支MM31快慢機,10發、20發彈匣,140毫米槍管,也符合二把連發盒子的特征。

MM31的品牌到底有多少種,我一直想弄明白可一直也沒有弄明白。

這三支都是MM31快慢機。除中間那支外,第一、第三支都符合二把連發盒子的特征。

上面幾型MM31駁殼槍,是不是很像毛瑟駁殼槍?沒錯,很像。各型MM31駁殼槍,都有抄襲之嫌,不僅外形酷似,其商標、銘牌也往往是李鬼李逵相接近,故意讓人誤認作毛瑟,打擦邊球。所以,在小說那樣的背景下,需要細看牌號才能辨識槍型的盒子炮,最有可能是MM31快慢機中的一支。

二、齊英的盒子炮

小說第九回中,對於知識分子出身的縣委委員齊英的配槍,是這樣描述的:

在他換衣服的時候,孫定邦要幫助他檢查檢查槍,拿過來一看:“啊,你這還是支‘小鏡面兒’哩。”

大鏡面駁殼槍,筆者曾經專門介紹過,它就是機匣兩面既無減重凹槽,也無商標,也無銘文的早期C96駁殼槍中的一款。看下圖:

這是槍身的右側,商標、銘文、減重槽什麼也沒有。

鏡面匣子是1899年或1902年根據意大利海軍的需求定制的。意海軍總共訂購瞭5000支,毛瑟廠生產的則不止5000支,多出來的幾乎全部賣到瞭中國。但總的來說,和最常見的那種毛瑟C96相比,大鏡面隻是極少的一部分。

看槍身的左側,還是光光的什麼也沒有。

因為槍身左右兩側什麼都沒有,又打磨得光滑如鏡,故在中國就有瞭“大鏡面”的俗稱。

大鏡面,很多文藝作品中都有描寫,但“小鏡面”一說,我隻在《烈火金鋼》中看到過。

小說中的小鏡面是哪一型號的駁殼槍呢?

筆者猜測,有三種可能。一是早期大鏡面衍生出的軍官型:

在十九世紀末毛瑟手槍剛剛誕生的頭幾年,每一款毛瑟手槍都衍生出同款的軍官型。該鏡面匣子軍官型與標準型的區別,一是槍管由標準的140毫米減短至120毫米;二是後瞄具由可調表尺改為固定缺口照門;三是槍的握把有些許的不同。其彈倉容量沒變,還是10發。

二是大鏡面軍官型派生出的緊湊型:

相比上一款,這款槍的槍管進一步改短,短至102毫米,彈倉容量也減小瞭,由原來的10發改為6發。

以上兩款,和原型的大鏡面一樣,機匣兩側也是光光的什麼都沒有。

三是天津大沽仿制的短槍管鏡面匣子:

天津大沽廠是全國唯一仿制鏡面匣子的廠傢。該廠仿制的鏡面匣子的槍管有兩種長度,分別是140毫米和99毫米。上圖即99毫米短管鏡面匣子的右側面。

這是該槍的左側面。可見和大鏡面一樣,機匣左右兩個側面光光的什麼都沒有。

這是長短兩款鏡面匣子。左面是99毫米槍管的,右面是140毫米槍管的。

以上這三款異於標準大鏡面的鏡面匣子,都有可能是小說中描寫的“小鏡面”,大沽造則最有可能。因為冀中緊臨天津,流入的可能性顯然大於前兩種。

三、孫定邦的盒子炮

同樣是在小說第九回中,緊接著描寫齊英的小鏡面之後,又寫道:

孫定邦說:“要不你帶上我這一支,我這支是個‘長八分兒’,不過就是條軟點兒,使不熟的碰勁兒就推不開炮兒。”

“長八分”是什麼?

長八分是二把盒子中的一個大系列。駁殼槍在整個四十年的生產歷史中,槍管長度的主流就是140毫米和100(99、102)毫米兩大類,分別被俗稱作“二把盒子”和“三把盒子”。毛瑟手槍在前三十年的生產中,二把盒子都是槍管長140毫米的。

請註意看這一對駁殼槍的特征:海螺形擊錘,左側槍身的“回”字形標志,右側槍身的“口”字形標志,槍綱掛環的前後折疊,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這是生產於1896~1899年的最早型號的駁殼槍。該槍的槍管140毫米,從此奠定瞭毛瑟手槍槍管最基本的長度。這也就是最早的二把盒子。

到瞭1930年,毛瑟手槍有瞭一個大的改進,這就是後來的M30型。請看:

M30型的早期型號和C96原型的區別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它的槍管長度由原來的140毫米減短至132毫米。

大概又過瞭2~3年,該槍又進行改進,槍管長度又恢復到瞭原先的140毫米。

註意看上圖,握把上的12道刻槽,通貫的槍機導軌,簡易的孔式大機頭,槍管與槍機結合處分段式鍛造階梯痕跡,這已經不是早期的C96,而是晚期的M30,隻是槍管長度又恢復到與早期的C96一樣瞭。

M30前後兩款都歸類於二把盒子,但因為二者的槍管長度存在8毫米的長短之差,便有瞭“二把短八分”和“二把長八分”之說。

請看二把長八分與二把短八分的對比:

二把短八分僅指槍管長132毫米的M30早期型,占比很小,二把長八分則既包括M30的晚期型,也包括C96大系列中所有槍管長140毫米的型號,包括裝有快慢機的M712型。

小說中孫定邦使用的二把長八分,是當年最為常見的駁殼槍。

能把二把盒子分成“長八分”和“短八分”的,除瞭《烈火金鋼》,還有《野火春風鬥古城》,後者曾借武工隊員之口,說到過“二把短八分”。

四、孫振邦的“二十四響大擼子”

小說第九回,第一次描寫孫振邦,是這樣介紹他手裡的傢夥的:

功夫不大,孫振邦回來瞭。他上身穿上瞭一件帶大襟的夾襖,腰裡紮上瞭一條日本的挺硬的佈腰帶,手裡拿著一支二十四響的大擼子,懷裡還揣瞭兩個木把的手榴彈。

擼子,在國人的方言裡系指彈匣置於握把內的自動手槍。二十四響的大擼子,這是一支什麼槍呢?這個問題困擾瞭我好多年。

有網友提供瞭一種可能,即孫振邦使用的也許是經改造後加長瞭彈匣的M1911A1手槍,就是下圖這樣式的。

M1911A1,絕對稱得上是大擼子,二戰中美軍也的確有加長彈匣到25發容量的改型,有照片為證:

那年頭的中國戰場,整個就是萬國武器的實驗場,什麼稀奇古怪的槍都有可能傳進來,美軍這種25響的大擼子保不齊也真的會來到中國。

但是,《烈火金鋼》第二十三回中,還有對孫振邦這樣的描寫:

他索性把小褂的扣子完全解開。露出瞭光光的肚皮,把他的手槍【二十四響大擼子】和手榴彈就掖在後邊的褲腰帶上,把肚子又稍稍往前一挺,肚子顯得更大瞭些,後邊卻看不出有什麼藏掖來。

能在鬼子漢奸的環伺之下掖在後腰上而不被發現,顯然不可能是M1911A1的改型,那麼大的傢夥也根本沒辦法掖在腰裡。

那又是什麼呢?

筆者費瞭很大的功夫,又找到一款西班牙造的7.65毫米手槍,也算是與這“二十四響大擼子”比較接近。

該槍有的說叫皇傢祖萊卡手槍,也有的說叫魯比手槍,我也不知道哪個更準確。這槍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彈匣容量大,達22發,算是接近24發瞭。不知小說中孫振邦用的是不是這款。

興許,這“大擼子”說的是盒子炮?彈匣置於握把內的南部十四手槍能被稱作盒子,彈匣前置的盒子會不會也可能例外地被稱作擼子呢?

二十四響的盒子炮也是比較稀罕的,但能找到使用的依據,也有圖片給予印證。

毛瑟712型快慢機手槍問世前,曾有少量的試制品被小批量生產出來,上圖這支就是試制品之一。這批產量很小(3500支)的駁殼槍,仍然幾乎全部銷到瞭中國。隻是該槍多是10發、20發彈匣,像這種24發彈匣的,極其少見。

毛瑟712型問世後,其彈匣容量主要是10發和20發兩種,但也有15發和24發的型號。根據鐵道遊擊隊改編的電影《飛虎隊》中,幾乎清一色的二十四響。

如何判定《飛虎隊》中的駁殼槍是二十四響而不是二十響,看彈匣的長度即可,二十響的彈匣底部與握把底部大致在一條水平線上,而二十四響的彈匣底部明顯長過握把底部。

如果小說中的孫振邦使用的是這種二十四響的毛瑟712型,就很好理解瞭。

五、肖飛的盒子炮

小說到瞭第十五回,肖飛第一次出場:

他穿著一身青佈褲褂兒,留得很漂亮的分發,腰裡紮著一個藍佈小包兒,手裡提著一支長苗兒盒子炮,腳上穿著一雙黃色的薄膠皮底兒鞋,上衣袖子卷到胳膊肘間,手腕子上帶著一隻夜光手表。

到瞭第十八回,又有對他手中盒子炮的表現:

肖飛一看:是時候瞭,雖然離這麼遠盒子炮打不準他,可是非得掃他一傢夥不行。他對著這個房頂上邊“嘩啦……”就打瞭一梭子。

通過這兩段描述,已知肖飛這支盒子炮有兩個特點,一是長苗,二是連發。

所謂長苗盒子,有兩種解讀,一種解讀指的就是比三把盒子的槍管長出一截子的二把盒子;另一種解讀則是單指槍管長180毫米的盒子。

如果按第一種解讀,那就和前邊史更新繳獲的那支盒子炮一樣。

如果按照第二種解讀,180毫米,連發,能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德國造沒有,西班牙造則有好幾種。請看:

這是皇傢1型手槍,槍管長180毫米,雖然隻是10發固定彈倉,卻裝有快慢機,可以連發。

這是MM31手槍,槍管長也是180毫米,也是10發固定彈倉,同樣也裝有快慢機,可以連發。

這又是一款MM31手槍,槍管長還是180毫米。與前一款的不同之處是采用瞭可拆彈匣,容彈量有10發、20發兩種,有快慢機,可以連發。

西班牙的阿斯特拉900系列駁殼槍也有180毫米長槍管的快慢機,但該系列手槍有更加響亮的名字“旁開門”,而既然小說中沒有說到這個響亮的名字,那應該不是阿斯特拉。

考慮到皇傢1型快慢機手槍流入中國不多,因而肖飛手中的長苗快慢機駁殼槍,最有可能的是MM31型。

六、何志武的盒子炮

繳獲何志武的盒子炮,是小說中十分精彩的章節。肖飛買藥的故事通過袁闊成的評書在當年的北方可以說是傢喻戶曉。

小說第二十一回,對漢奸何志武的盒子炮有特別詳細的描寫:

喝!這支槍可真是好槍:是德國造的長苗兒大鏡面兒,還是膠把、線抓、通天檔、滿帶燒藍,足有八成新。一扣機兒,裡頭乓兒乓兒響。不用看,這是悶機兒——連發。

這段描寫精彩是精彩,但可惜是錯的。

看上圖,這就是一支長苗大鏡面。前邊交待瞭,長苗,有兩種解讀,140毫米的槍管也可以說成長苗,所以說,把標準槍管的鏡面匣子稱作長苗大鏡面,這樣說沒問題。

大鏡面除瞭10發彈容量的,早期也有20發彈容量的,比如下圖這個:

二十響的長苗大鏡面匣子是早期生產,比意大利訂購的那批十響大鏡面還要早,大約停產於1899年,出品甚少,很是罕見。

不論是10發彈容量的,還是20發彈容量的,隻要是鏡面匣子,都隻是半自動,沒有能連發的。道理十分簡單,因為鏡面匣子的生產止於1905年,而匣子槍安裝快慢機使其具備連發功能,最早的西班牙是1927年,而德國則遲至1931年瞭。

作者賦予瞭該槍所有的美好,其中還說到瞭“膠把”。所謂“膠把”,就是手槍握把的材質用塑膠而不是通常的硬木。

有些膠把匣子是私人定制或改制,這往往是高級軍官和軍中貴族的行為。

為顯身份,一些軍中貴族還有用象牙作握把的匣子,則比膠把匣子更顯華貴。

大鏡面匣子用膠把也是有的,而且是小批量生產的,那是毛瑟廠在完成意大利海軍的定單後繼續生產的商業型,主要也是面向中國買主的。即這款:

按今天的標準,這膠把未必一定比木把好,但物以稀為貴,那年頭膠把匣子特別少見,所以若是哪個帶槍的人能擁有一支膠把大鏡面匣子,那真可以牛逼到天上去瞭。

不過牛逼歸牛逼,和所有鏡面匣子一樣,膠把鏡面匣子同樣也沒有可以連發的。原因一如前述,膠把鏡面匣子也停產於快慢機誕生前二十多年的1905年。

對於線抓、通天檔,慚愧,多少年來一直沒弄懂是什麼。所謂悶機兒,在河北的民間俗語裡,就是全自動的意思。

出於對小說及作者的崇敬,真心不想說、但又不得不說的是,何志武那樣的集所有美好於一槍的盒子炮是不存在的。

七、高鐵桿護兵的盒子炮

小說第十回中,寫到漢奸高鐵桿五名護兵的佩槍,那也是相當的精彩:

高鐵桿兒是講排場抖威風的,他這五個護兵都是年輕大個的小夥子,有兩個使用的是馬匣子,有兩個使用的是沖鋒式,有一個使用的是旁開門兒的二十響的盒子炮。

前不久我曾在該平臺發文,評論過高鐵桿這五名護兵的用槍,今天就單說這旁開門的二十響盒子炮。

旁開門的盒子炮,其所指十分的明確,就是西班牙阿斯特拉900系列手槍。因為是二十響,可以排除隻有10發彈容量的900型和901型,也基本可以排除隻停留在試制階段的904型,這樣一來,高鐵桿護兵這支旁開門的二十響,就隻有可能是902型和903型瞭。

這就是阿斯特拉902型。20發固定彈倉,140或180毫米槍管。

為什麼叫旁開門?因為這槍的左側機匣面板可以打開那麼一塊,就像是開瞭一扇門,為的是方便分解保養。如圖:

註意,旁開門不僅指902型,而是指所有的阿斯特拉900系列,包括902型,也包括900型、901型、903型、904型。

阿斯特拉903型,與902型的主要區別有二,一是該槍的供彈方式采用彈匣,彈匣容量10發、20發,而不是前者的20發固定彈倉;二是采用瞭160毫米的槍管,而不是前者140毫米、180毫米的槍管。

這是阿斯特拉903駁殼槍的左側面。圖中清晰可見“日國制”三個漢字(西班牙在舊中國被稱作日斯巴尼亞,簡稱日國)。從這三個漢字就可以看出,這槍也是瞄準瞭中國這個大市場而生產的。

高鐵桿五名護兵中,有兩名使用的是馬匣子,也就是卡賓型駁殼槍,按說這也屬於盒子炮范疇,但因前不久已經寫過,這裡不重復。

小說作者劉流,曾就讀於國民黨軍湯山炮校,曾參加東北義勇軍,改編為八路軍後曾任晉察冀軍區五支隊偵察科長。大概他還是個兵器的發燒友。在這部小說裡,不僅幾乎不重復地表現瞭各種槍的紛繁的型號,也借書中人物之口不厭其煩地交待瞭每支槍的特點與性能。就我的閱讀而言,在所有軍事題材的文藝作品中,《烈火金鋼》對槍的描寫是占用筆墨最多的,也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