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70年彈指一瞬。但對中國來說,70年意義非凡。

70年來,從滿目蒼夷到舉世矚目,新中國創造瞭經濟發展的偉大奇跡;70年來,作為國民生活的重要環節,支付方式見證瞭新中國的經濟奇跡。

1、票據:特殊時期的第二貨幣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物資匱乏,經濟落後。

糧食和商品供應遠不及需求,加上私商投機,各種物品出現嚴重供需矛盾。

為保障人民生活與國傢建設所需,我國政府開始瞭計劃供應。人們購買糧食商品時,需要的不止是錢。作為有價證券,各種票證也被稱為“第二貨幣”。

最早實行憑票證供應的是糧食,1955年首次推出的糧票,標志著我國進入長達39年的票證支付時代。78歲的李奶奶對此印象深刻:“最常見的就是”米飛”(米票)和“油飛”(油票),每個月生產隊都會定時發放,沒“飛”(票)有時候可以給更高價格購買。”

當時糧票又分為全國通用和地方流動,於是有出差、求學需求的人群,都要事先換全國糧票方可出門。

憑票供應並非我國獨有。

蘇聯在十月革命後,曾采取商品有計劃的分配,美國面對二戰時期的商品緊張,也曾發放瞭不少商品票證。在中國取消糧票後,也仍有一些國傢采用此供應方式,如朝鮮、越南等。

在全球范圍內,這樣的支付方式都是特殊時期,特殊經濟條件下的產物。

2、現金:“錢”的第一印象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改革開放,到十二大明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再到十四大宣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發展市場經濟,解放生產力,物資短缺現象日漸消除。票證也就完成使命,現金獨自成為國民的主要支付方式。

事實上,早在1948年12月1日於石傢莊成立的中國人民銀行便統一發行瞭我國第一套人民幣。是的,央行比新中國正式成立的時間還要早!隻是在特殊時期,在計劃經濟和按需供應年代,現金無法獨立、完全地發揮其支付功能。

在國民經濟發展水平逐漸提高,商品經濟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的時候,央行於1987年開始發行第四套人民幣,進一步健全瞭中國的貨幣制度,方便瞭人民日常消費。

第四套人民幣是小編兒時對“錢”的第一印象,那時候的“百元大鈔”,名副其實!

互驗“大鈔”真偽是商傢和消費者在交易中的默認環節,大傢似乎都有祖傳的認鈔方法,樂此不疲。比如抖動鈔票聽聲音、指沾口水來回搓捻看材質,即便不會的人也知道借助光線找水印,生怕對方覺得自己是“小白”。

回頭再看,小編終於知道為什麼“假鈔”、“不衛生”被認為是現金支付的缺點。此外,購買大宗商品時,面額最高100的人民幣也顯得非常不便。陳阿姨回憶97年購買房子時,印象深刻。沒有銀行卡的她,用鞋盒裝著滿滿11萬的現金,外層再套著黑色塑料袋,既緊張又激動。

3、銀行卡:綜合金融工具

世界第一張銀行卡在1952年問世,而我國第一張銀行卡出現於1985年,發行方系中國銀行珠海分行。而真正意義上的標準信用卡,到瞭1995年才由廣發銀行首次推出。

1991年,中國人民銀行建成全國電子聯行系統,並逐漸形成以人民銀行跨行支付系統為基礎,以銀行業金融機構行內支付系統、票據支付系統、銀行卡支付系統為補充的全國性支付網絡體系。至此,中國的電子支付體系初步形成,國民開始步入電子支付時代。

隨著銀行卡、信用卡、ATM機的投入使用,以銀行卡等為代表的非現金支付工具,進入大眾視野,逐漸普及,與現金一同成為國民支付工具。少量現金加銀行卡是許多人錢包的標準配置,“小額現金,大額刷卡”成為最常見的支付習慣。

2002年3月,中國銀聯在合並全國銀行卡信息交換總中心和18傢城市(區域)銀行卡網絡服務分中心的基礎上成立。標志著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新體制正式形成,產業開始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更重要是,銀行卡的聯網通用為國民提供瞭更方便的用卡環境。80、90年代,盧叔叔還是在海外務工的船員,彼時工資多以外幣(美金)形式發放,回到國內需自行兌換成人民幣。世紀之初,結束海外工作生涯回到國內船務公司,以銀行卡發放工資的方式一度讓他不太適應。但“真香定理”來得很快,他說:“在ATM取錢真是太方便瞭。”

事實上,從現金到銀行卡再到銀行卡聯網通用,國民對支付方式的便捷性追求從未停止。如今,銀行卡已成為商業銀行向個人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基礎工具和重要載體。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全國銀行卡在用發卡數量75.97億張。2018年全年共發生銀行卡交易62103.59 億筆,金額高達862.10萬億元。

4、網上銀行支付:電子銀行的探索

1996年,中國銀行率先建立簡單的網上銀行服務。但網上銀行支付推進速度不盡人意,首筆網絡銀行支付直到2年後的1998年,才由招商銀行的“一網通·網上支付”實現。

這是經濟不斷發展與信息技術不斷進步的結果,電子商務問世,讓人們對支付系統效率和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更便利網上銀行支付服務應運而生,電子銀行也就成瞭商業銀行的新方向。央行數據顯示,2018年銀行網上支付業務共570.13億筆,金額2126.30萬億元。

首次實現網上銀行支付,某種程度上也是招商銀行一貫重視個人業務的體現。出色的個人業務,讓招商銀行擁有“零售之王”的稱號。時至今日,小編依然認為招商銀行手機銀行、信用卡App是商業銀行裡用戶體驗的標桿。

5、移動支付:當下潮流

移動時代,連招呼都不打,說來就來,手機成為人們時刻在線,可移動連接世界的工具。據國傢工信部數據,2018年全國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5.7億戶。

用戶基礎和龐大的電商需求,刺激瞭移動支付興起。在移動支付年代,第三方支付承擔起連接用戶和商戶的重要角色。

2004年,支付寶脫離淘寶,正式成為第三方支付平臺。2005年前後,財付通、拉卡拉等第三方支付企業也相繼成立。

2008-2010年,中國第三方支付交易額連續3年增長率超過100%。到2018年,第三方支付機構全年發生網絡支付業務105306.10億筆,金額208.0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5.05%和45.23%。(註:自央行發佈的《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正式實施起,實體商戶條碼支付業務數據由網絡支付調整至銀行卡收單進行統計。)

依托電商平臺,支付寶以 “擔保交易”方式為淘寶網用戶體驗帶去極大的改善。後續發展中,支付寶又從單的網關模式向增值空間更大的賬戶模式轉變。伴隨大量交易通過支付寶賬戶完成,它開始向客戶提供各種類型的增值服務,比如在線繳費、手機充值、轉賬、訂車票、違章罰款等等。

然後從線上支付到線下二維碼,支付寶的場景滲透近乎完美。不過隨著2013年微信支付橫空出世,並以紅包撬動支付市場,對支付寶形成瞭巨大的挑戰。根據移動支付網對服務商反饋數據粗略統計,線下市場微信支付似乎更勝一籌。

至此,出門“分文不帶”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新選擇。90後的小麗表示,過去幾年裡,自己已經很少用到實體銀行卡和現金。甚至剛上小學的女兒,也學會使用與其賬戶綁定的兒童手表,進行支付。

用戶數量方面,阿裡巴巴2018財年報告顯示,支付寶年活躍用戶數量約8.7億,通過國際化佈局,支付寶用戶增長還在繼續。同年,微信支付國內綁卡用戶也在8億以上。

無論從市場表現還是數以億計的用戶數量來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是當仁不讓的兩大國民支付工具。

需要註意的是,繁榮的第三方支付也帶來瞭一些合規挑戰。網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再次體現我國金融基礎設施搭建的先進性。

除瞭兩大巨頭以外,涵蓋Huawei Pay、Apple Pay等NFC支付的銀聯雲閃付近年來也有著不錯的表現。

他們共同構成瞭當下移動支付生態。

6、刷臉支付:極致無介質

從票證+現金到現金,再到銀行卡,而後進入移動支付時代,呈現出支付介質輕量化的趨勢。

如今刷臉支付(用戶無介質)正在興起,依然符合這一規律。移動支付兩大巨頭紛紛拿出補貼,希望在新的支付賽道上搶占先機。

25歲的小華今年第一次在便利店使用刷臉支付,盡管他不認為刷臉比現有的方式方便多少,但對於新的選擇還是表示歡迎。

小編之所以是小編,正因為自己是凡夫俗子,不能高瞻遠矚。但我可以給你介紹一個活動,北京移動金融產業聯盟、移動支付網將於11月5日在深圳聯合舉辦2019第四屆中國移動金融安全大會,主題是“安全合規 面向未來”。屆時,許多資深嘉賓將探討一些關於刷臉支付安全的話題。

後記

支付是經濟發展的縮影,而每個普通人都是支付方式變遷的見證者。

在安居樂業的國度,每次支付都是期待和向往。人民期待優秀的產品,期待美味的食物,期待良好的服務,期待融洽的人際關系,向往更高水平的生活質量。

而商業銀行、清算機構、支付公司等等俠“支”大者,理應為國為民。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和所有人,風雨同行。

首發:新中國70年支付變遷史-移動支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