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森效應(又稱增減效應),是指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贊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阿倫森效應的運用

關於阿倫森效應,有一個特別著名的小故事,你一定聽過。

long long ago ……有這麼一個old man……he……呃……咳咳,我還是說人話吧。

有這麼一位老人,退休後呢,為圖個清靜,就和傢人住在一處湖邊幽靜的小木屋裡。清晨鳥語花香,夜晚鳴蟬相伴,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頗不愜意。

燃鵝,好景不長,如此恬謐之境,被一群熊孩子打破瞭。

清晨不再有鳥語花香,取而代之的是:“當當當”“咣咣咣”“嘻哈哈”“哇呀呀”。是的,一群熊孩子在屋子不遠處敲敲打打、上躥下跳、大喊大叫、等等等等……

老人實在頭大,多次勸說無果,甚至都爆粗口瞭,燃鵝根本沒用,這群熊孩子今天趕走瞭,明天接著來。老人多年的腦血栓都被氣的通瞭。

有一日,老人突然靈光乍現,想到瞭年輕時候學過心理學,就想到有一次看到知乎上一個叫蝸牛的大佬,寫過一個阿倫森效應。呵呵一樂,老人年輕時候的那份狡黠,又回來瞭。

第二天,吵鬧的聲音依舊如期而至,老人這次沒有生氣,而是笑瞇瞇的走瞭出去。

“呀,你們在玩耍呀?”

“哼,關你什麼事,你別想趕我們走!”

“哎呀,不會呀,之前是我不對啦。其實這幾天我已經不嫌你們吵瞭,反而覺得你們為我這個老頭帶來瞭歡樂”

“呃,,真的嗎”

“當然啦,所以呢,為瞭表示我的感謝,我決定每人獎勵你們5塊錢”

“哇……這麼好嗎”

熊孩子們驚喜萬分,沒想到玩耍還有錢拿。拿著錢,蹦蹦跳跳的回傢瞭。

第二天依舊前來,但是噪聲沒之前那麼大瞭,因為熊孩子們的主要註意力已經不在敲敲打打上瞭,而是時不時會盯著老人的屋子,看他今天還來不來——給錢。

果然,老人又出來瞭。

“哎呀,最近物價也漲,我好像不能給你們那麼多瞭,隻能給你們一人1塊錢瞭”

“呃,,,好吧”

熊孩子們沒有昨天那麼高興瞭,但心想,有總比沒有強。所以還是拿瞭錢,比較滿意的離開瞭。

我們來到瞭第三天。

這一天,老人愁容滿面的出來,說:

“對不起啦,最近生活太拮據瞭,今天隻能給你們1毛錢”

“啊~?!1毛錢我們浪費什麼時間?算瞭,明天不來瞭!”

孩子們非常不情願的接過1毛錢,腥腥的離開瞭。

到第四天清晨,外面再也沒聽到熊孩子們的吵鬧聲瞭。

這就是阿倫森效應的反面運用。——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贊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阿倫森效應給我們什麼啟發

在這個小故事中,老人的高明之處,體現在兩個步驟上:

第1步、用幾塊錢,將熊孩子們的興趣,從內在的精神層面(內在動機)轉變為外在的物質層面(外在動機)上。

第2步、將物質獎勵,以逐漸減少的形式發放。

本來孩子們在這兒玩耍,是沒有目的的,純粹就是為瞭好玩和開心,但是老頭用一招“金錢獎勵法”,成功將孩子們的行為動機,徹底換瞭個樣。

最關鍵的是,這種獎勵,居然還一天比一天少。——當外在獎勵沒有的時候,外在動機 自然就日漸消退。

生活中,這兩點帶給我們的啟發,真的是太大瞭,比如教育、比如企業管理、比如自我提升。

關於孩子的學習問題,我們是否可以運用阿倫森效應?

關於企業員工的激勵,我們又犯瞭那些錯誤?

關於自我的進步,我們如何做才能激勵自己堅持下去?

這些問題,這裡篇幅有限,就不打算提供“標準答案”瞭,但隻要你知道這個效應,時刻記住這個老頭和熊孩子們的故事,我相信一定會對你生活工作,有非常大的幫助。

讓1千萬傢庭懂心理學知識。我是蝸牛,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