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個人征信發展史

程杰 2024-07-27 10:44 20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是民間老百姓對借錢行為的評價。

一個“好還”是評價一個普通人是否值得借錢的一個指標。

如果換做是銀行等資金中介來講,怎麼來評判一個陌生人是不是可以放貸,又能放貸給他多少錢呢?

當然也需要一個客觀的數據支持,征信,作為“信貸或者經濟行為的身份證”,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支付是敲開金融服務的大門,風險控制是金融的命脈,個人征信是消費金融重要基礎設施,風控又離不開征信。

我國個人征信系統起步較晚,在本世紀初才開始籌建。

目前形成瞭“國傢+市場”的雙軌制,央行的征信中心作為國傢的金融基礎設施籌建,對於市場由多傢征信公司形成的“百行征信”為代表。

央行個人征信系統具有高效搜集數據的能力,但主要側重於提供基礎服務。

為服務於互聯網金融,民間征信機構展開試水,譬如芝麻信用分的運用,在攪動市場的同時也帶來瞭諸多爭議。

2018年初由央行牽頭八傢民間征信機構組建的百行征信也受到社會各界的關註。

個人征信這個舞臺,上演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好戲。

1.央行征信:讓征信從無到有

個人征信,準確的來講是一個舶來品,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個人征信始於改革開放,發展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

1999年,經朱鎔基總理批示,上海資信有限公司(Shanghai Credit Information Services,Co.,Ltd,下稱上海資信)開始個人征信的試點。

上海資信成立於1999年7月,並於2009年4月成為央行征信中心控股的子公司,可謂是央行嫡系的“小征信中心”。

2000年之後,中國房地產市場和消費金融的興起,政府積極推進個人征信系統的建設。

在2004年,國務院已批復央行牽頭的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建設專題工作小組起草的《建設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總體方案專題報告》(下稱方案)。這是中國最早的關於征信業建設的頂層設計。

方案明確,中國征信業建設目標是,形成覆蓋全國的信用信息服務網絡,“以商業銀行信息為主要來源,逐步擴大到保險、證券等其他金融業信用信息,輔之以其他部門的相關數據,在此基礎上,再盡可能與工商、稅務、質檢、海關等部門的信用信息連接,既進一步滿足商業銀行對信貸征信的需求,也服務於其他部門的征信需要”,以及“形成少數采集並存儲全國信用信息資源的大型基礎征信機構和眾多提供信用信息評估等信用增值服務的征信服務公司並存,既有分工又有市場競爭、運行高效的社會征信機構體系”。

按照方案,央行征信中心於2006年成立。

央行征信系統運行其官方名稱是“國傢金融信用信息數據庫”,是世界銀行集團旗下,國際金融公司(IFC)幫助央行征信中心搭建瞭“一代”征信系統。

最後交付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Credit Reference Center,CRC)承擔系統維護的工作。

但迄今,征信中心僅對銀行類信用信息全面采集,對其他類信用信息如保險信用等信息采集剛開始推進,接入的公共信息也相當有限。

央行征信中心實質上就是一個征信機構,分為個人和企業征信機構。

對眾多征信系統可以由三個方面進行區分:

1. 采集數據源和內容

2. 對外輸出哪些產品。

3. 為誰提供服務?

央行征信向誰采集數據,又采集哪些數據?

央行征信系統在成立之初,利用體制的力量和具有公信力的平臺,僅數年就完成瞭全國銀行的信貸數據的采集和整合。

收錄瞭超過5.2億消費者和約2600萬戶企業等法人的信用記錄,目前有1233傢小貸機構接入央行征信中心。

央行網站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共有小貸公司8133傢,15.16%的小貸機構接入。

可以看出主要數據來源是銀行+部分小貸公司的金融數據。

這裡多介紹一下,我們常用的阿裡的花唄和借唄的主體是小貸公司,作為第一批,早已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統,所以很多同學問上不上征信,也就可想而知瞭。

對外輸出什麼產品或服務?

央行征信中心提供的主要產品是消費者信用報告,對外提供信用報告的查詢服務。

目前,央行每天個人信用報告的查詢量是555萬次,企業信用報告的查詢量是30萬次。

這個需求逐年上漲,也反映瞭消費金融在中國的飛速發展。

“征信中心已經成立十幾年瞭,至今產品種類基本隻有征信報告,且未能覆蓋全部人群,這並不算一傢真正的征信機構,應該叫‘征信報告機構’。”曾有專業人士吐槽說。

其實不然。

2014年底,央行征信中心就推出瞭個人信用評分產品——個人信用報告數字解讀,並引起瞭各類放貸機構的持續關註。

不過,目前僅有部分試點銀行可試用數字解讀,用於信用卡、按揭貸、消費貸等零售業務的信貸風險管理。

由於機構定位和個人信息敏感等原因,央行個人信用評分目前僅在規模較大的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廣。

為誰服務?

央行征信中心是中國人民銀行的一個部門,主要對受央行和銀監會監管的信貸機構提供征信服務。

換句話說,主要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主要服務。

作用

央行系統對外服務之後,在信貸風險管理領域發揮瞭重要作用,大幅度降低瞭銀行信貸的不良率。

2.民營征信試點上演“八子奪嫡”

2011年之後,以P2P小貸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發展迅猛。這些新金融機構亟須征信服務,而央行征信中心由於覆蓋人群不足或監管的原因,很多時候沒法給他們提供直接征信服務。

前面說過,央行的征信系統主要采集銀行和部分小貸公司的信貸數據,對互聯網金融下的P2P平臺和大部分網貸平臺,央行征信中心目前既不向其采集數據,也不向其提供征信服務。

目前僅有約15%的小額貸款公司和央行征信系統形成瞭信用信息的交互。

當然瞭,有需求,還是要有人去解決。

新興的互聯網金融缺乏配套的征信服務,央行征信管理部門也開始跟進。

2013年3月15日,央行的《征信業管理條例》,正式開始實施,標志著民營征信機構可以申請個人征信牌照。

在2015年1月5日宣佈由八傢民間個人征信機構開始個人征信工作的試點,希望能夠發揮市場的力量和技術的後發優勢,更好地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保駕護航。

首批試點分別是芝麻信用、騰訊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鵬元征信、中誠信征信、中智誠征信、拉卡拉信用、北京華道征信等八傢公司。

初步的思路是,按照業務范圍分類監管原則,持牌金融機構的信息由央行征信中心采集,新成立的綜合性征信機構采集持牌金融機構以外的信息,特別是互聯網領域的個人信用信息,兩者都可以給銀行或銀行以外的機構提供服務。

八傢民營征信機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螞蟻金服旗下芝麻信用,開創瞭芝麻信用分這一征信產品。

3.行業野蠻發展

隨著8傢試點的成立,2015年之後,個人征信得到瞭中國全社會關註,以及部分外國征信服務提供商。

政策窗口打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急需、領導人的重視、資本市場和投資人的熱捧,以及互聯網巨頭和大數據公司的積極參與,所有這些因素疊加起來使得個人征信在中國引起瞭前所未有的關註度。

大量新興機構在不瞭解征信商業本質的情況下湧入征信行業尋找商機,產生瞭大量的產業泡沫,部分機構甚至搞不清楚風控和征信的區別。

整個社會,大約有50萬傢公司的名稱中包含征信的字眼,其中有接近一半要做個人征信業務。

但是,這些民間征信機構的探索還是遇到很多挑戰,其中最難的是采集金融數據。

一是,央行征信系統的數據不開放,銀行等金融機構也不願意把數據交給這些民營機構。

二是,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公司由於自身的業務問題不願貢獻其核心的信貸數據。

作為試點的八傢征信機構也無法回避信息采集的難題,八傢機構或采集各種相關的大數據,或依賴本身金融生態體系中的一些消費數據,慢慢的,逐漸形成瞭一個個信息的孤島。

於是,一些行業問題開始凸顯,並引起瞭監管層的重視。

萬存知(中國人民銀征信管理局副局長)曾公開說:

“造成這一結果的最主要原因是,八傢機構采集信息覆蓋面太窄,主要是自己平臺上的客戶信息。”。

對中國國內個人征信市場的亂象,萬存知指出,需澄清國內對征信市場存在的誤區、正確理解征信的概念,才能回歸征信的本質。

2017年4月21日,央行征信管理局舉行瞭個人信息保護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相關監管層領導宣佈全國八傢個人征信機構沒有一傢合格的。

於是,被炒作一時的以技術驅動和數據驅動的民營個人征信建設落下瞭帷幕,泡沫破滅。

4.“第一傢持牌征信機構”——百行征信。

在征信中心業務發展和體制改革進展緩慢、服務能力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背景下。

針對民營個人征信機構從商業模式、利益輸送到個人信息保護在內的種種擔憂,央行監管層繼續探索中國個人征信之路,最後選擇采用會員制。

即將上述八傢民間征信機構作為股東,由行業自律組織,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牽頭成立瞭一傢新的征信機構。

2018年初,監管當局批準設立中國國內首傢市場化的個人征信機構——百行征信,意在納入央行征信中心未能覆蓋到的個人客戶金融信用數據,並主要服務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和中小銀行。

百行征信註冊資本10億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此前籌備的八傢個人征信公司——芝麻信用、騰訊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鵬元征信、中誠信征信、考拉征信、中智誠征信、華道征信——分別持股8%。

看到這有沒有感覺很相似的感覺,想一下線上支付領域上演過類似的情景。

百行征信最初的名字是“信聯”,類似於支付領域的“網聯”和“銀聯”。

百行征信的定位是:

覆蓋互聯網金融(網絡小貸機構、P2P平臺和新興的消費金融平臺的消費人群(估計約在5000萬到1億人左右),和覆蓋傳統金融消費人群的央行征信系統形成互補。

數據來源

中國個人負債信息主要在三個領域:

萬存知(中國人民銀征信管理局副局長)介紹:

“個人總負債中第一個領域的信息量占85%,第二個領域占10%,第三個領域占5%左右。“

新培育的個人征信機構,必須能夠在全國全面采集前述第二個和第三個領域的債務信息,提供綜合性服務;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和新設的個人征信機構按照市場規則進行信息共享。”

百行征信已與包括小貸公司、融資租賃、融資擔保、消費金融、P2P等在內的17類700餘傢機構簽訂瞭業務合作和信息共享協議。采集信息覆蓋面已有5000萬到1億人。

與央行征信中心固定周期信息采集相比,百行征信系統的靈活性在於,采用瞭新一代的大數據架構,更加強調用戶體驗以及便捷性,一旦機構上傳的客戶數據發生變動,可以主動推送給放貸機構。

對外服務

2019年1月1日,百行征信開啟瞭個人信用報告、信息核實核驗和特別關註名單三款產品的上線驗證測試工作;

並計劃於近期啟動個人信用報告產品的查詢服務試點,目前正在集中精力進行數據質量檢測,著手開展開通查詢服務前的各項業務和技術準備工作

對誰服務?

按照監管層的定位,百行征信本質上就是一個專業征信機構,主要面向特定場景(互聯網金融)的消費者,其設立的目的和上述八傢個人征信機構是一樣的,希望為新興網絡小貸機構、P2P平臺、消費金融平臺等提供征信服務。

但是,按照征信業“誰報數誰查詢”的基本規則,“對於接入機構來說,當然更傾向於接入一個數據更多、更成熟的系統,因為可以查的數據多、驗證結果也更準確。”業內人士介紹。

小貸公司中,百行征信最為關註的互聯網小貸有趣店、51信用卡、螞蟻小貸等。芝麻信用的兄弟公司螞蟻小貸,早已接入央行征信中心,但目前並未接入百行征信。

前些天我們也看到瞭阿裡和騰訊兩傢公司因為信息隱私問題,已公開拒絕上報自己的金融消費數據,對百行征信的發展也是一個擔憂。

芝麻信用、騰訊征信、前海征信是八傢機構中數據最為豐富的,這三傢機構除瞭參與對百行征信的股本投資,沒有一傢對百行征信有人才輸出、技術輸出和數據輸出。

可見,百行征信的發展,還有很多路要走。

5.總結

從整個個人征信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最早由國傢主導建設,慢慢地轉向市場,最終,還是回到瞭國傢監管之下。

百行征信其實就是國傢和市場的一個折中產品,兩個征信系統的數據也在不斷的融合,比如9月份的新聞,P2P全面接入央行征信和百行征信。

正所謂,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全文完。免費星球,歡迎來聊。

免費星球,歡迎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