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篇》-興教門之變

姬存希 2024-09-07 10:22 7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為什麼說五代時期的後唐莊宗李存勖是中國版的織田信長?

說起日本歷史名將織田信長,在中國擁有廣大的粉絲,但是是否有人留意到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竟然有人的經歷和命運與其非常的神似,這正驗證瞭一句話: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因此今天我想給大傢講講李存勖和織田信長的四似四不似。先簡單介紹一下李存勖

李存勖(885-926年),山西人,小名亞子,後唐太祖武皇帝李克用長子,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繼晉王位後,喜愛親臨一線,以勇猛善戰聞名,又長於謀略,北卻契丹、南擊朱梁、東滅桀燕、西服岐秦,生前統一大部中國,開啟後唐中興霸業。世人論五代諸帝皆以莊宗武功最盛,梁太祖梁太祖都不得不感嘆“生子當如李亞子”。926年死於興教門之變,廟號莊宗。

說起李存勖和織田信長的類似,有以下四個方面可供大傢體味:一是出身背景類似,信長出生在日本尾張大名織田傢,出生年代正值日本戰國時代,而後唐莊宗李存勖也出生在武將世傢,父親是唐末著名軍閥——河東(今山西)節度使晉王李克用。當時正是天下三十六節度使軍閥混戰(此處可以穿插三十六節度使名稱)和黃巢大起義席卷全國的動蕩時代。而且兩人少時就與眾不同,幼年的織田信長從不循規蹈矩,他絲毫沒有把任何禮儀舉止放在心上,對於讀書之類的功課更是不屑一顧,經常遊手好閑,四處尋釁滋事,上樹下河,打架鬥毆。織田信長獲得瞭一個綽號:“尾張的大傻瓜”。而李存勖李存勖十一歲時,隨父向唐昭宗報功。唐昭宗非常欣賞李存勖,輕撫其背部,道:“我兒日後必定是國傢的棟梁之才,不要忘瞭對我大唐盡忠盡孝啊!”後來,唐昭宗還對人稱贊“可亞其父”。意思是說,李存勖能超過其父親,使父親屈居亞軍。李存勖遂得綽號:“李亞子”。

二是所處環境類似,信長剛繼位就面臨著內憂外患,內部是自己的親弟弟另立山頭,在一些傢臣的擁戴下妄圖推翻他,外邊則強敵環伺,今川、武田、三好、齋藤每一個都不好對付,而信長則先雷厲風行的處理瞭內憂,進而抓住機會,在桶峽間合戰中抓住戰機,一舉掃除最大的威脅——今川義元,建立起令人刮目相看的功業。李存勖上位之初兇險甚於信長,內部他叔叔想奪他晉王之位並擒他母子作為進獻之禮投降後梁,父親的親兵猛將都掌握在元勛宿將手裡,連五代第一猛將——飛虎將李存孝也不在人世,外部,後梁正圍攻晉陽門戶璐州,而過去的盟友劉守光父子也忘恩負義,做瞭中山狼,蠶食北方,威脅李存勖的側後,種種險象,年少的晉王是否能否面對?而歷史總是在絕境中轉折:如五代十國之最著名戰役——璐州之戰拉開瞭序幕:公元908年,飛豹將李嗣昭已經困守孤城一年有餘,而此時他還不知道晉王李克用已經去世,而朱溫已經在前一年接受瞭禪讓,滅瞭300餘年的李唐王朝,登基坐殿建立瞭“梁”,面對城外梁軍壁壘森嚴,圍城夾寨水泄不通,一絲絕望湧上心頭。5月1日凌晨,大霧籠罩下的三垂岡,忽然殺聲震天、千軍萬馬有如天兵降臨殺進夾寨,梁軍頓時全線崩潰,為首一馬當先之人正是剛繼承王位的晉王李存勖,李嗣昭喜極而泣。聽到前線消息的梁太祖朱溫半晌無言,隻嘆道:“生子當如李亞子!”從此上天的眷顧似乎也開始傾斜向晉,李存勖迎著朝陽,開始他十九年跌宕起伏的霸王之路!

三是成長經歷類似,信長積極采用新技術,選賢任能,不拘一格提拔瞭根本沒有資格做武士的豐臣秀吉等一批優秀的人才,而李存勖也是這樣的性格,以除舊革新為首務,先重用漢軍名將周德威、史建塘、符存審、郭崇韜等,消除藩漢隔閡,後整肅吏治、減少賦稅、昭雪冤獄、明令法規,於是領內大治。在以弱勝強方面,二者更是形神皆似,信長奇襲桶狹間、攻略美濃、天下佈武、後擊破朝倉淺井聯軍,尤其是長筱合戰中擊敗瞭日本東國最強的軍閥武田氏,為統一日本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而李存勖也是從接手父親給他的一個半州,十九年沿著黃河兩岸,與後梁朱溫父子兩代大小百戰,通過潞州之戰、柏鄉之戰、河朔三鎮之戰、桀燕幽州之戰、魏州之戰、幽州保衛戰、奇取大梁之戰。終於擊滅後梁,奪取中原,威震天下,並順手消滅瞭割據四川的前蜀政權,大有一統天下之勢。

四是結局身故類似,信長死於本能寺之變,在日本天正10年(公歷1582年)凌晨,織田信長的得力部下明智光秀在京都的本能寺中起兵謀反,殺害其主君信長。日本歷史也由此被改寫。本能寺之變是日本史上最大也最有名的政變。信長有詩雲:人生五十年,莫非熙熙攘攘,浮生幻夢,人生五十年,放眼天下,去事宛如夢幻,一度得生者,豈有常不滅?而李存勖死於興教門之變,唐莊宗同光四年(公歷926年)凌晨,郭從謙發動兵變,打進宮城,焚興教門。唐莊宗的近臣多數逃逸,僅莊宗率十幾個人抵抗。混戰中,莊宗被亂箭射中,傷重死去。最後,一個伶人揀瞭些丟棄的樂器,放在莊宗的身上點火,焚屍而去。史稱興教門之變。李存勖《一葉落 》:一葉落,搴珠箔。此時景物正蕭索。畫樓月影寒,西風吹羅幕。吹羅幕,往事思量著。

歐陽修寫的《伶人傳序》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難道說的不是信長嗎?而二人的後續者豐臣秀吉和李嗣源則好運天降,一個做瞭關白,一個當瞭後唐明宗。

說起李存勖和織田信長的不同,我也從四個方面談談,一是歷史記載詳略不同,日本受制於疆域狹小,歷史事件篇幅宏大,但是相比中國歷史事件小瞭幾個量級,看似熱鬧的各種會戰,有時候就是幾百人打群架;而中國歷史由於疆域廣大,篇幅經常語焉不詳,大事大場面都寫的好像武將單挑,三言兩語帶過瞭。比如日本規模最大的關原之戰,比照中國歷史的戰役,充其量也就是個中等規模的戰役,不到三十萬人參戰,但是各種細節的描述多如牛毛,而中國歷史很多著名戰役的記載僅僅寥寥幾句,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二是格局不同,信長是日本一個地方大名,他的志向無外乎想統一日本列島,結束日本戰國時代,而李存勖的人生閱歷和遊歷疆域就大的多,北踏燕山萬裡長城、西至戈壁樓蘭王室、東臨碣石夜觀大海,南跨黃河飲馬長江。中國的山河壯麗,關山之險盡收眼底,這也就培養瞭我們民族性的中博大恢弘的一面。我想日本信長的野望可能會望洋興嘆。

三是對當時影響不同,信長死後,豐臣秀吉統一瞭日本,但是他野心勃勃妄圖征服朝鮮和明朝,給東亞人民帶來瞭深重的苦難,而莊宗死後,後唐明宗是個比較軟弱的統治者,不但沒能進一步統一,而使得已經回歸中央之手的四川再次分裂,建立瞭後蜀割據勢力與中央分庭抗禮,而李存勖生前臣服中央的十國政權又恢復到分裂狀態,對中國大一統進程造成瞭阻礙。

四是對後世影響不同,日本的文化產業能夠把日本民族的精神映射到日本戰國時代的人物身上,把信長等一眾歷史人物人格化,英雄化,賦予他們時代的特征和精神,這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自己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是沒有什麼人開發,也沒有什麼人關註,博覽歷史,與其在那扼腕唏噓,不如從我做起,發掘歷史之美,談古論今,把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雄歷史典故通過我們當代喜聞樂見的方式:文字、影視、動畫等等鮮活起來,傳承和繼承我們的民族傳統。

最後,穿越過歷史長河來到公元9世紀有誰可曾記起在遼闊的北方草原,曾有一個風華正茂的中年,迎著朝陽,縱馬馳奔,完成先父遺願,二十年流不盡英雄血,終於擊滅強敵,吞取關山五十洲,手指向天,志得意滿的天子——後唐莊宗李存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