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垛田”

江蘇興化垛田☝

中國南方沿湖或河網低濕地區

用開挖網狀深溝或小河的

泥土堆積而成的垛狀高田。

地勢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

宜種各種旱作物,尤適於生產瓜菜。

垛田間有小河間隔,

不便行走,

須用小船接送,

再加田面較小,

不利於機械化作業。

“垛田”產生的原因

興化地處江蘇中部的裡下河腹地,歷史悠久、 人傑地靈。據該市林湖鄉南蕩古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 4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生產勞動、繁衍生息,素有“漢唐古都、淮海名郡”之美稱。境內河湖港汊縱橫交錯,密如蛛網,但地勢低窪,形如“鍋底”,故有“水鄉”之謂。

1.環境變遷是垛田產生的客觀因素

其環境的演化的順序是: 湖→蕩→平地,大量湖蕩的出現,說明興化地區的環境已經由 瀕湖而居的臨水狀態逐漸轉化為陸降水升的沼澤水蕩。

大量蕩地的出現,表明興化地區的湖泊始已日益被淤淺為灘地,蘆葦密佈,形成蘆蕩相連的景觀,這種沼澤水蕩的出現,為垛田的誕生提供瞭客觀基礎。

2.應對水患、抗災減災是垛田形成的客觀需求

從《咸豐重修興化縣志》的記載來看,在明代以前,興化地區生態環境優良,河湖眾多,水流順暢,鮮有水災發生。

興化地區的洪水主要來自“四湖”、“三河”及 “一海”。一到汛期,各河湖來水迅速向位於鍋底窪的興化地區匯集,形成“諸水投塘”之勢,興化於是成為洪水的重災區,在上遊來水和下遊海潮的夾擊下,澇災頻繁, 有“洪水走廊”之稱。

“垛田”的特點及優缺點

提到垛田的特點,排在第一位的當然是防洪, 但是由於建國後裡下河地區大規模水利設施的修建,防洪在當地已不太重要。除瞭防洪之外,垛田還有其它獨特的品質,為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所不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果蔬飄香。垛田獨特的島狀耕地,因是荒灘草地堆積而成,土質疏松養分豐富,土壤中富含有機質及鈣、鐵、錳等多種微量元素。加上面積不大,四面環水,光照足、通風好、易澆灌、易耕作, 最宜各類果蔬的生長。垛田良好的氣候條件和垛田人對於蔬菜栽培的獨到方法,使得生產的蔬菜無論是品質還是產量,都是普通大田種植不可攀比的。歷來垛田盛產的各類瓜果蔬菜,一直是興化及周邊地區百姓的“果盤子”、“菜籃子”。上世紀 50 年代興化垛田油菜籽單產曾創全國之冠,有“垛田油菜,全國掛帥”之譽。目前僅垛田一鎮的年產蔬菜就達 26 萬噸,為此,興化又有“蔬菜之鄉”的美稱。

其二,盛產魚蝦。垛田地區“三分土地七分 水”,獨特的地理地貌使得當地各種淡水魚蝦聚集,且滋味鮮美,遠勝它處,有“江北淡水產品博物館”之美譽。

其三,景色秀麗。垛田形態各異且大小不等, 大的幾十畝,小的隻有幾分、幾厘。垛田四面環水, 垛與垛之間各不相連,猶如海上小島,故有“千島之鄉”的美稱,當地縣志中所載的“昭陽十二景”就有三景和垛田有關。

優點:垛田地勢高、排水良好、土質疏松、養分豐富,其面積不大四面環水,光照足、通風好、易澆灌、易耕作,宜種旱作物,適合各類蔬菜的生長。

缺點:當地河湖密佈、氣候暖濕、地勢低窪,農田易遭受漬澇災害。垛田間有小河間隔,須用小船接送,再加田面較小,不利於機械化作業。人口增加,耕地面積不足。

“垛田”的價值

第一,科研價值。

垛田是裡下河最具典型意義的活化石,是研究當地生態環境變遷和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一件珍貴標本。幾百年來垛田地區基本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田間勞作無舟不行,傢傢有船,戶戶蕩槳成瞭一道罕見的風景。

另外,由於垛田地理地貌的獨特性,現代化的耕作方式在這裡一直無法展示拳腳功夫。至今,垛田地帶還保存原始古老的農耕方式,使用自然肥料: 如罱泥、扒渣、攪水草等。

第二,文化價值。

興化地區早先受楚文化的滋養,後又融入吳文化的內涵。深厚的文化積淀,造就瞭眾多文人雅士,也孕育瞭豐富的民間藝術。垛田鄰城而居,老百姓又常進城賣菜買貨,能較多較快地接受文化信息的輻射。這裡曾留下大文學傢施耐庵的足跡,又是鄭板橋的出生之地,晚清有 “瓊林耆宿”王月旦。得益於此,垛田的民間文藝可謂是根深葉茂。

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種: 高傢蕩的高蹺龍、垛田歌會、垛田農民畫等,都有鮮活的地域特色和垛田風情。2002 年,垛田鎮成為蘇北地區唯一被省命名的“江蘇省民間藝術之鄉”,這一點我們也應該註意保護和挖掘。

第三,旅遊價值。

垛田地區萬島聳立、千河縱橫的獨特地貌和獨特景色,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唯一的。古昭陽十二景中垛田獨占三景: 兩廂瓜圃、十裡菱塘、勝湖秋月。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千垛萬垛一片金色,十裡八村陣風送香。蕩舟其間,你會看到"河有萬彎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的美景,體驗那"船在水中走,人在花中遊"的感受。垛田春色,吸引瞭多少中外遊人的目光,傾倒瞭多少文人雅士的情懷。

實現“垛田”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

1、建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促進農耕文化的傳承。

設立工作站和研究中心,通過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帶動該地區的農業和農村發展,尤其是在農業、生態、文化、旅遊的融合發展方面。如:舉辦千島菜花旅遊節;開展垛田故事會,宣傳垛田特色文化;

理念:“現代骨、傳統魂、自然衣”

2、發展水產品加工業,創立特色農產品,發展高品質、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生態農業。

加強科技投入、“互聯網+特色農產品” “飛”向全國、飛向世界!

3、保持農業特色,適度發展觀光旅遊。

“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

認識“圩田”

圩田有著眾多的“別名”

如垸田、壩田、湖田、桑基魚塘等

在長江下遊叫“圩”,中遊叫“垸”

從鳥瞰角度來看

各種圩田像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棋盤

——外堤是棋盤邊緣

內部縱橫的河道、內堤、道路

則是棋盤經緯,池塘、村鎮則像是一枚枚棋子

“圩田”的功能

一、生產功能:

圩田常常具有很高的生產能力,是一種高效的復合農業生產模式。《戒庵漫筆》曾記載太湖常熟圩區的譚氏兄弟通過築堤、開河、挖池等處理,把圩田劃分為六區,進行分級分區綜合利用的案例,其農業種植收入是普通農田的 3 倍,而副業收入又是農田種植收入的 3 倍。而桑基魚塘作為重要的圩田土地利用模式,是一種桑、蠶、魚、草相互結合形成具有良性循環的有機整體, 構成一個復雜而高效的水陸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態系統,經濟效益更高。

二、生態功能:

同時,圩田也具有相當的生態功能,最為突出的就是水資源的靈活調配。水渠、內河與外圍河湖構成一個完善水系網絡,具有很強的滯洪排澇灌溉功能。

其次,圩田作為次生濕地,水陸邊緣效應明顯,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例如桑基魚塘以基面和魚塘為棲息地,以桑、蠶、魚為中心環節,構建瞭內在聯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鏈,形成水陸相互作用、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

三、文化功能:

圩田景觀是河網地區的特色農業景觀,是低窪地區鄉土文化景觀的典型代表。

首先,圩田景觀是當地人為瞭更好地生存而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這種改造利用通常是以維護土地和自然過程的健康連續為前提的,它是屬於土著居民的地域景觀。因此圩田景觀是水網地區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典范,具有很高的鄉土文化價值。

另外,圩田景觀具備很高的農業美學價值。與純藝術性的審美標準不同, 作為一種農業景觀圩田模式的美學價值並不完全由外在形式美所決定, 而在於圩田水岸交錯的外在形式是以真實的生產功能為基礎的。這種由功能外化於形式的美感是圩田美學價值的所在,也是其作為生存藝術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