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疆大約居住瞭100萬回族人,這裡的回族人舉辦婚、喪、嫁、娶活動或招待親朋好友和遠道而來的客人時,都要制作傳統的“九碗三行子”。

“九碗三行子”是指用九隻大小一樣的碗來盛裝不同的菜品,並且擺放時9隻碗擺成正方形,橫豎都成3行,因此得名“九碗三行子”。如果取掉中間的水菜,就是一個回族的“回”字。

有關“九碗三行子”的由來,相傳在明朝建國初期,開國皇帝朱元璋手下的回族大將常遇春,在一次打完勝仗後,於軍營中支起九口大鍋,制作瞭9樣不同飯菜,將士們在大鍋間穿行,品嘗9種不同美味的美食,類似於現代的自助餐。後來改為以9個相同的大碗盛裝菜肴的形式,於回族宴席上流傳下來。清朝光緒末年,新疆回族人開始制作“九碗三行子”,一直流傳至今。

“九碗三行子”以牛羊肉為主要原料,采用蒸、煮、拌等烹調方法,而少用煎炒和油炸。原料多不過油,菜品風味獨特、爽口不膩。傳統“九碗三行子”中一般是兩個丸子菜,兩個燜子菜,兩個羊肉菜,兩個牛肉菜,中間所放帶湯汁的菜叫水菜。“九碗三行子”構成可以是:黃燜牛肉、黃燜羊肉、牛肉白燜子、羊肉黃燜子、清蒸加沙丸子、珍珠羊肉丸子、繡球牛肉丸子、羊肉卷簾子和羊肉粉湯(或甜盤子)。

不同聚居區的“九碗三行子”有些差異,也可以是:紅燜丸子、黃燜魚塊、胡辣羊肉、黃燜牛肉、黃燜雞、蒸黃白燜子、清蒸加沙丸子、蒸條子肉和粉湯,有時中間放甜盤子和涼拌菜。“九碗三行子”的墊底菜原料常用蓮花白、木耳、黃蘿卜、白菜、粉塊和粉條。宴席上主食為花卷、饃饃、米飯和油香。

“九碗三行子”的選料非常講究,制作牛肉燜子的牛肉選2歲左右的犍牛犢,而且用腿部的腱子肉;淀粉用黃豆粉、土豆粉;制作菜品的調料都是自己手工研磨。為使菜品風味獨特,每傢的配料都有各自的秘方。

傳統“九碗三行子”以煮、拌、蒸為主要烹飪方法,加熱溫度不超過100℃;葷素搭配合理,營養健康。菜品擺放時,對面的兩碗菜,名稱雖相對,菜品卻不同,可以照顧不同客人的口味。

“九碗三行子”的“夾沙肉”最為講究。

夾沙的每道工序都有嚴格要求,夾沙一般選上好的牛前腿肉或羊肉,去筋去皮,按照肉的纖維先切成長條狀,然後細細切成肉末。傳統的夾沙用面做夾沙皮,現多以雞蛋攤的雞蛋皮代替。制作時最下層放一層雞蛋餅皮,刷上一層雞蛋淀粉糊,把肉餡鋪勻,在肉餡上再刷一層雞蛋淀粉糊,蓋上一層餅皮。肉餡就夾在餅皮中間,用手輕輕拍打上層的餅皮,將肉餡中間的空氣排出,讓兩層餅皮和肉餡很好地粘連起來。

然後在鍋中燒熱油,將切成長條的夾沙肉條放進油鍋裡炸成金黃色,油的溫度不能太高,一般需要回鍋炸兩遍,使夾沙裡面的肉餡炸透,口感外焦裡嫩,酥脆可口。

如果大批量制作夾沙,先將炸好的夾沙整批整齊地碼放在案板上,並用一塊木板壓在上面。在木板上放幾個重物壓十幾分鐘,目的是將夾沙肉壓得平整好看。吃的時候,按照當地習俗切成小塊形狀,一般多切成菱形塊。

用蒜片、薑片爆鍋之後,放入凍豆腐、粉條、白菜、香菇、木耳和黃花菜等,加入調味料,翻炒均勻,倒入開水或高湯、雞湯。再將炸好的夾沙放入鍋中,一鍋燴制入味,撒上碎青紅椒,就可以出鍋瞭。

“九碗三行子”上菜有一定順序。一般先上“角肉”,也就是4個角的肉菜,然後上“燜子”菜,也就是4個邊上的菜,即各種燜子菜或是片狀肉菜,最後上中間的菜,可以上涼菜、粉湯、甜盤或其他菜,檔次高的講究中間上回族傳統土火鍋。

宴席的過程也十分講究,一般客人入席時,先上茶點,如茶、各種花式甜點、方塊糖、油果子和糖果等,其目的是讓客人先稍事休息,聊聊天。開席後,開始上“九碗三行子”菜品。九碗不同特色美食在大蒸籠裡提前蒸好,宴席開始後,幾分鐘內迅速上齊,客人吃到的每道菜都是熱的。

九道菜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牛羊肉雖然都是新鮮的,但吃起來口感卻不一樣。唇齒咬合間,丸子的濃汁在口腔裡炸開,胡椒味刺激著味蕾;夾沙焦酥的外皮和鮮嫩的裡肉不僅嚼勁香脆,更滿足瞭口感;經過3天浸泡的糯米發酵後帶著微酸,配合著紅棗、葡萄幹等幹果讓樸素的食材發揮著極致的能量;粉塊均勻透亮,纏綿細嫩,嚼起來爽口有韌勁,西紅柿、菠菜、水發木耳將粉湯點綴得粉白菜綠,色艷奪目。

從一套老味道的“九碗三行子”中,能細細品嘗到新疆味道,這道傳統美食也見證瞭新疆各族兒女水乳交融、相知相伴的崢嶸歲月。

馬學才是新疆“九碗三行子”的第三代傳承人。

早在民國時期,他的爺爺就開始經營這道傳統美食。馬學才說,20世紀30年代,他爺爺經營“九碗三行子”基本都用純肉,一頭牛或一隻羊幾乎所有的部位都可以用到菜裡,中間的一道雜碎湯更是物盡其用。

到瞭20世紀60年代,他的父親經營“九碗三行子”時,物質比較匱乏,上面薄薄的肉片下面墊著蘿卜白菜等蔬菜。當時,雖說是九道菜,其實隻有6種菜品:丸子、燜子、黃燜肉、夾沙肉、甜盤子,最後是中間擺放的一份水菜(湯)。“文革”期間,“九碗三行子”完全沉寂,淡出餐館和傢宴。

1987年,馬學開始經營餐館時,隻有回民傳統婚宴上出現“九碗三行子”身影。2008年,他經過幾個月的研究和試制,將這道傳統回族美食進行瞭大膽改良,但仍然保留著老味道。

現在的“九碗三行子”由碗改成盤,籠屜用碗蒸好的菜肴倒扣進盤子裡,造型更美觀。他保留瞭兩種口味丸子、夾沙、燜子、牛肉和羊肉制成的黃燜肉和甜盤子,加入瞭一道魚,雜碎湯改為粉湯。為瞭配合現代人的飲食營養搭配理念,他為“九碗三行子”搭配瞭四個涼拌素菜、主食蒸油香和回民蓋碗茶,使這道傳統美食更散發出濃鬱的民族味道。

聲明:本人致力於知識產權保護,尊重權利人的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我們無法核實其出處,難以取得權利人許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或溝通許可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