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DKD)是糖尿病最嚴重的並發癥之一,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1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腎臟受累率分別為30%和20%。

  據日本和歐美國傢的統計:DKD占慢性腎衰竭(CRF)病因的30%—50%,是單個疾病中最重要的致病因素。而

  我國上海相關統計結果為大約10%,但隨著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的不斷增多,DKD已成為我國慢性腎衰竭的一個

  重要病因。

糖尿病腎病(DKD)的發病機制

  高血糖及相關的糖代謝紊亂

  高濃度的血糖作用於腎血管內皮細胞,使細胞形態改變,基底膜增厚和血管收縮,進而導致腎小球系膜細胞的

  反應性下降。

  同時,血液中過量的葡萄糖,在醛糖還原酶作用下生成很難被代謝的山梨醇,山梨醇滯留細胞內導致細胞內處

  於高滲狀態,導致細胞功能障礙。

  血流動力學改變

  糖尿病一旦起病,由於腎小球入球小動脈擴張,腎小球內就會出現三高:高血壓、高灌註、高濾過。其機制尚

  不完全清楚,根據相關實驗表明至少部分與高血糖有關。

  遺傳和環境因素

  DKD的發病與傢庭遺傳因素有關,呈現傢族性的特點,雙胞胎同時患DKD的概率就明顯高於其中單獨一個患DKD

  的概率。環境或後天因素就包括:男性、吸煙、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也會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重

  要作用。

  糖尿病腎病(DKD)的臨床表現

  根據臨床與病理過程,Mogensen分期法將DKD分為5期(Ⅰ期~Ⅴ期)。從Ⅰ期腎臟無病理組織學改變到Ⅳ期出

  現彌漫性腎小球硬化改變,到最後Ⅴ期出現腎衰竭,在此過程中病情由輕到重,從病情可逆轉到不可逆轉,呈

  逐漸惡化趨勢。

  糖尿病腎病(DKD)的診斷和鑒別

  根據美國腎臟病與透析病人生存質量指導指南,當出現以下任何一個癥狀時則應考慮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腎臟損

  傷:

  · 大量白蛋白尿;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伴有微量白蛋白尿;

  · 病程在10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出現微量白蛋白尿。

  糖尿病腎病(DKD)的預防

  DKD預防的核心是在早起便嚴格控制血糖和血壓水平,同時糾正其它高血脂等危險因素。

  控制血糖水平

  控制血糖水平是預防DKD發生、延緩DKD進展最重要的方法。

  · 血漿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控制指標——1型糖尿病腎病:低於正常高限以上的兩個百分點以內;2型糖尿病

  腎病:控制在正常范圍。

  · 對於2型糖尿病腎病,可選用雙胍類、α葡萄糖疳酶抑制劑和噻唑烷二酮類口服降糖藥,如血糖控制不滿意

  或腎功能明確損害,應及時應用胰島素治療。

  降低血壓、控制腎小球內高壓

  DKD出現高血壓時,應予積極控制以達標:①不伴蛋白尿者,血壓<130/85mmHg;②伴蛋白尿者,血壓<125

  /75mmHg。其中,降壓藥物首選ACEI和ARB。

  在單用上述藥物不能理想控制血壓者,可加用其它降壓藥,主要是鈣通道阻滯劑。因利尿劑和β-R阻滯劑不利

  於控制血糖,隻有在特殊情況時應用。

  限制飲食蛋白質攝入

  蛋白質攝入量控制在0.6—0.8g/kg較為合適,以優質蛋白質為主。限制飲食中蛋白質攝入可降低腎小球毛細血

  管內血壓和血流量,延緩DKD進展。

  除瞭以上的預防方法,還得考慮其他相關因素的控制,如:同步治療高脂血癥等。

  腎衰竭期DKD的治療

  由於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並發癥多見,尿毒癥癥狀出現較早,故應適當提早開始透析治療。

  一般內生肌酐清除率在15—20ml/min時,就應及時透析治療。伴有胃腸道癥狀、高血壓、心力衰竭不易控制者

  可提前開始透析。具體視個體身體狀況來確定選擇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糖尿病腎病(DKD)的預後

  DKD預後不良,一旦病理上出現腎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增殖或臨床上出現蛋白尿,則病情將呈現緩慢進行性

  的惡化,直至腎衰竭。因此,血糖和血壓控制情況是影響病情進展的主要因素。

  參考資料: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7

  《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高血糖管理專傢共識》2016

  《內科學》8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