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帶你瞭解日本的女兒節

北邮体育馆 2024-06-07 09:12 23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農歷三月三是個神奇的日子,在中原有拜祖先、軒轅的說法,同時也是各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像是歌圩、掃墓、幹巴節、花炮節等等。在這之中,“女兒節”的稱謂在這早春時節顯得尤為旖旎,這一最早可追溯至周朝的節日,如今卻在鄰國日本得到瞭更講究的慶祝習俗。我知道你們這群紳士隻顧著看蘿莉,大飽眼福之餘是不是也對這種女兒節人偶有點印象呢?

日本女兒節,即雛祭り(ひな祭り),是專屬於日本女孩子的節日,也稱作雛遊、偶人節、桃花節、女兒節等等。雛祭是日本民間五大節日之一,原先與中國一樣在農歷的三月三日,明治維新後改為西歷三月三日。

談及日本女兒節的來源,無論是“桃花來源說”還是“流水來源說”都能找到中華文化的影子。桃花意象在中國自古象征著幸福吉祥,古人也多以桃木花枝懸掛於門柱,起到驅邪避兇的效果。傳播至日本後也深遠地影響本土觀念,時至今日桃花依舊是女兒節的主題花,也有不少人將女兒節稱呼為“桃日”。

後者“流水來源說”則更貼近開頭所說源於周朝的上巳節。據悉,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周朝百姓會前去水邊祭祀,並用香熏的草藥沐浴,後來人們稱之為“禊”。由於青年男女都會在上巳當天匯聚到河邊,無形間為古人提供瞭自由戀愛的契機。

而祓禊儀式後,青年男女往往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後來這種曲水宴形式發展成為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一種雅事,晉代文人雅士的曲水流觴活動完全有可能在五世紀前為日本統治階級所仿效。至此,上巳節“釁浴除災”的初衷加入瞭更多人情意味,直到後來逐漸演變成“女兒節”。

可惜的是,中國宋代以後由於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於森嚴,上巳節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反倒是在日本文化中幾經發展、延承至今。要說女兒節的習俗,雖然身不能至,但總歸能在動漫、遊戲中窺得一二,尤其是那些個獨具日式風格的人偶——雛人形。

最早的雛人形離不開“袚禊”與日本神道教的結合,上巳節用於放逐的祭物正是供奉在陰陽寮的偶人,節慶過後將偶人放入河中隨波而去,象征偶人代替自己與病痛災難一起遠遠漂走。到瞭平安時代初期,貴族女子之間開始流行賞玩偶人,為偶人更換衣裳的遊戲,就跟現在的芭比娃娃類似。直至十六世紀江戶時代,雛人形才在庶民之間盛行。

事實上這看似換裝play的遊戲如今也有著相當講究的擺放規則,一般來說雛人形的擺放分為七個階級(也有一、三、五階),分別是:

第一階是一對天皇與皇後的宮廷人形。

第二階是三名宮女,手執酒、酒杯及酒壺。

第三階是演奏音樂的五人樂隊。

第四階是隨從,通稱右大臣和左大臣,外貌為一老一少。

第五階是三名仆人。

第六階通常擺些小型嫁妝用傢具。

第七階是牛車、重箱、轎子等;左側則會放置櫻盆栽,右側則會放置橘盆栽。

如此共需要七階的臺子、15個人形娃娃和種類繁多的飾品,價格自然不菲。據悉一套普通的人形娃娃售價在15萬日元—5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9000-30000元),更昂貴的高達100萬元日元以上。好在現在雛人形不僅不用隨著流水放逐,被請進傢中,還可作為嫁妝代代相傳,以至於有些名門世傢的雛人形可以累積到數百個,擺放出來相當壯觀。

除瞭雛人形外,女兒節當天的食物也有所蘊意,如果傢中有未滿周歲的女兒,母親就得準備“散壽司飯”與蛤蜊湯,招待來慶賀節日的親朋好友們。散壽司飯就是在壽司飯上添加魚生、蛋絲等,看上去鮮艷華麗;蛤蜊則象征著女孩子對愛情的專一,因為蛤蜊的殼隻能是唯一的一對,不同的殼則無法閉合。此外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彩色米花糖,顏色透明口感清冽的白酒桃花酒也是女兒節常見的食物。

簡單的介紹相信童鞋們對女兒節的由來和習俗已有所瞭解,以後再在番劇中看到女兒節的裝飾也能好好地科普別人啦!雖然雛人形從現在審美來看不一定稱得上美觀,但它無疑已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小女孩的笑顏一同為人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