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

迪卢木多 2024-09-22 09:00 1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古老的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瞭燦爛的文化,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瞭廣泛深遠的影響。

今天,就讓我們共同瞭解中國古代禮儀文化。

一、古代的禮儀文化

禮儀就是中華民族千古流傳的言行舉止等基本儀表行為道德規范。

中國最規范的禮儀形成於周朝,聖人周公制訂瞭成套的禮儀。到瞭聖人孔子時代,他志在恢復周禮,於是孔子特意整理瞭《禮記》,希望中華民族流傳這個完整的禮儀。

我國禮記中記錄瞭禮儀的五個類別。

五禮分別是“吉、兇、軍、賓、嘉”

1.吉禮:指祭祀天神、祖先等儀禮:

2.兇禮:指喪葬儀禮;

3.軍禮:指與軍事相關的儀禮;

4.賓禮:指宴請賓客的儀禮;

5.嘉禮:指成年和婚姻儀禮。

五禮是中國古代對吉禮、兇禮、軍禮、嘉禮、賓禮的總稱。

二、古人常用傳統日常禮儀

1、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註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

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

2、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

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於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傢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瞭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現今跪拜禮隻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3、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後,所謂“虛坐盡後”。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4、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

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

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

5、拜賀慶吊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

拜賀禮一般行於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於人生大事中。

三、品讀《禮記》中的經典名句

1.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禮記·表記》

譯文:君子的舉止要不失體統,儀表要保持莊重,言語要謹慎,不要說錯話和說不該說的話。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儀表足以使人感到威嚴,言語足以使人信服。

2.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禮記•祭義》

譯文:一開口說話而不敢忘記父母,因而不說惡毒傷人的話,也就沒人用忿恨惱怒的話說你,然後才能做到不辱身體,不讓父母蒙羞,這樣做可以說是孝瞭。

3.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禮記•儒行》

譯文:說話必須首先要體現誠信,行為一定要持中端正。

4.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禮記·曲禮上》

譯文:侍奉先生,如果先生問話,一定要等先生問完,再回答。

5.君子約言,小人先言。——《禮記•坊記》

譯文:有德行的人謹慎說話,註重幹實事,說到做到;品德低下的人妄言妄語,搶先說大話,說到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