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好!在下先進野人,繼上一篇講瞭成人禮《士冠禮》後,今天將給各位介紹周代士人相互拜訪的禮節——《士相見禮》。

按照《儀禮》的順序,上一期的《士冠禮》之後,便應該是士人的婚禮《士昏禮》,但因為這篇禮儀篇幅比較長,而且也可能是很多人關心的重點,所以希望能夠在下次時間充裕的時候 ,用一兩期的篇幅比較詳細地與各位分享。

況且,上一篇也提到,在冠禮結束之後,新成人便帶上見面禮前往拜見國君、卿大夫以及鄉中的長老,所行的正是相見之禮的其中一種,所以今天接續上篇給各位分享士相見禮,也不算是順序顛倒瞭~

1 為何稱為“相見禮”?

禮儀中的原則之一便是“禮尚往來”,而且,“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意思是,禮最重要的便是有來有往,若對方以禮相待,而自己卻不回復以同等的禮儀,那便是失禮的行為。

《士相見禮》是士人初次任職時,前往拜見長輩、同事,以盡同僚之間親近之情的禮儀。拜見完畢後,被訪者又會反過來到來訪者府上去回訪,有來有往,相互拜見,因此稱為“相見之禮”。

隻不過,隻有同在士人身份的人才會有回訪的禮節。士以上是“大夫”,在其上則是國君,由於與士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在士人登門拜見後,他們都不進行回訪。

雖然有來無往,但無論是大夫還是國君,也有相對的禮節需要遵守,並不會無禮於來訪者。這些將在本文的最後給各位細說。

2 手 信

登門拜訪,不能空手而去,在今天,人們仍然有這種禮貌的習慣。而在周代,拜訪他人時所帶的手信稱為“摯”(也寫作“贄”)。我們今天所說的“摯友”,說不定就是從“拿著摯去拜見過的朋友”這個含義而來的。

那“摯”是什麼樣的禮品呢?在周代的禮儀中,對“摯”的種類是有規定的,不同身份的人,隻能用符合自己身份的摯禮。

士人的摯禮是雉,也就是野雞。東漢經學傢鄭玄說:“士摯用雉者,取其耿介,交有時,別有倫也。”意思是,士人的用野雞作為見面禮,是采取它行止有時且特立獨行的特征,象征著士人耿介的性格:正直不阿,不從流俗,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廉潔的操守。

大夫的摯禮是雁,鄭玄說:“雁,取知時,飛翔有行列也。”雁作為一種季鳥,冬天往南飛,夏日往北,來去有時,象征著大夫能夠分辨時宜,幫助君主施行政治;而且大雁在飛行時成隊排列,先後有序,象征著大夫能夠謹守自己在朝廷中的位置,辨別尊卑,不亂秩序。

大臣們稱為“卿”,卿的摯禮是羔羊,鄭玄說:“羔取其從帥,群而不黨也。”羔羊緊跟著領頭羊,象征著公卿們效忠於國君,團結一致,卻不拉幫結夥。

不同身份的人,依照他的社會地位,以及他們所擔任的不同職責,其要求的側重點就不同。但總的說來,無論是卿大夫還是士人,都應該具備以上的品行,以便引領社會的風氣,以及協助國君治理國傢。

3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根據《士相見禮》的記載,一名士人作為來客,手捧摯禮前去拜訪另一位士人時,不會直接登堂入室,而是先在門口站定,向主人傢的傳令者通報來意。(傳令者稱為“擯(bìn)者”,是專門接待賓客的人員,下面都稱為“擯者”。)

主人接到通報後,照理來說應該立刻出門迎賓才對。但是,主人卻先請擯者出門辭謝賓客,說:“我不足以辱您來見,請您先回尊府,我將立馬到府上去拜見您。”言下之意是,與您相見是我的榮幸,但您如今親自登門拜訪,我實在是不敢當。

擯者出門以主人的意思回復賓客,賓客再次請求拜見,說:“我才是不敢讓您辱臨寒舍,還是請您允許我前來拜見。”主人又推辭一次,賓客還是堅持求見,然後主人才表示接受賓客的來訪,說:“不敢三番五次辭謝您的厚意!”

不過,主人又請擯者推辭賓客的禮物,說:“聽說您還帶瞭禮物過來,我何德何能接受您的禮物?還請您不必多禮。”賓客說:“我要是不帶禮物過來,哪敢與您相見呢?”主人又推辭一次,賓客還是堅持,主人最後表示接受。

至此,主人才出門迎接賓客,恭請他進門行相見之禮。

——讀到這裡,不知各位感覺如何?是否覺得古人的禮節特別繁冗、沒有必要呢?這樣來回推辭,要什麼時候才到頭呢?經常有人這樣問在下。

實際上,這種相互辭讓的態度,就是我們如今常說的“客氣”一詞。這是士人與自己同僚的初次相見,是一套正經的禮儀,照理說是應該非常客氣的。

就像今日,我們去他人傢做客,主人也會說“別客氣,把這裡當自己傢一樣”,這恰恰是主人對客人的“客氣”;而客人最不能做的,便是真的把它當成自己的傢,所以客人凡事都先問過主人,不敢造次,這便是客人的“客氣”。

所謂“辭讓”,就是不願占對方的便宜,且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為他著想,給別人留有餘地。《孟子》說:“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就是說,不好意思接受別人好意的這種心情,恰恰就是“禮”的開端。

4 辭讓的原則

然而,辭讓也不是沒完沒瞭的,就如上面禮儀中所展示的一樣,終有到頭的時候。比如,上期《士冠禮》中講過,父親會邀請一名貴賓去為自己的孩子加冠。而按照禮儀,賓客隻推辭瞭一次便接受瞭主人的邀請,以表示自己樂意為對方服務,不像相見禮那樣再三推辭。鄭玄在此註解到:

禮辭,一辭而許。再辭而許曰固辭。三辭曰終辭,不許也。

僅僅推辭一次,稱為“禮辭”。若是兩次推辭後,對方第三次提出請求,被請求的人才如此篇所描述的那樣接受,便稱為“固辭”。這是因為對方親自登門來拜見自己,實在是不敢當,但再推辭下去未免卻之不恭,所以便恭敬從命。

然而,也有實在不方便接受的情況,那隻能是三次推辭對方。事不過三,至此,對方也就知道你實在是不方便接受,於是也不會第四次提出請求。這種情況,便稱為“終辭”。

這樣一解釋,我們對於古人辭讓之禮的每一步,是不是就比較清楚瞭呢?

這段辭讓之禮,實際上是《士相見禮》中著墨最多的部分,相對的,入門後相見的禮節卻比較簡便,因此這裡也就不進行詳述。

5 禮尚往來

前面說到,之所以稱為“相見禮”,是因為主人會回訪賓客,所謂“禮尚往來”。所以在文章最後,我們來看一下回訪的禮儀:

主人在第二天到賓客傢去回訪,並且還會將賓客送來的摯禮原封不動地歸還。賓客和拜見主人時一樣辭讓數次,然後才接受歸還的摯禮。這個禮節稱為“還摯”。

摯禮在主人和賓客手中轉瞭一圈,不增也不減,但主賓二人卻因此溝通瞭情誼、表達瞭恭敬,這是真真切切的“禮輕情意重”。

不僅僅是士人之間,即使是國傢之間的訪問,也都遵循著這樣的原則——在大使即將歸國時,國君也會將對方送的禮品悉數歸還,《禮記·聘義》中說:“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等以後講到古代的外交禮儀《聘禮》時,再容在下與各位細說。

然而,文章開頭還說過:若士人拜見的是國君、大夫,對方都不會回訪,因為他們身份不同,不能對等地行禮。所以,當一名士人登門拜見大夫時,大夫請士人進門行禮,但卻三次推辭對方的摯禮。士人也不再堅持將摯禮送出,拜見完畢,便將摯禮帶走,大夫便不必到士人府上去行還摯之禮瞭。

不過也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如果到訪的士人曾在這位大夫傢中當過傢臣,如今已出仕為官,帶著摯禮前來拜見舊主的話,大夫會收下摯禮。然後在相見之禮結束時,請擯者在大門外將摯禮奉還賓客。

唯有國君不必歸還士人或大夫的摯禮,因為那是自己臣下的供奉,國君理應接受。繼而,國君會以賜宴等方式來答謝臣下的情誼,並不會失禮於對方。

但如果是國外的人士前來拜見,無論對方是什麼身份,國君都會在最後將禮品歸還給對方,表示不敢將對方當做自己的臣下,不敢笑納對方的摯禮。

“禮尚往來”的原則,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以至於不同身份的人之間都被嚴格地奉行著。

# 結語

以上便是《士相見禮》的介紹,原本想簡短一些的,但還是寫瞭那麼多,實在抱歉!

禮儀的原則雖然隻有一個“敬”字,但為瞭表達深情厚誼,所以古人會有很多看似繁復的儀節。這些實際都是“敬”字的體現,我們若能跟著他們的思路去遊歷一遍,應該能夠深有體會。

感謝各位的耐心閱讀,先進野人接下來將會給各位介紹周代士人的婚禮《士昏禮》,敬請期待!我們下篇再見!更多文章,請關註微信hao“文思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