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魚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種裝飾元素,位於懸山或歇山民居、宗教等建築兩端山面的博風板下面,垂於正脊而設。大多用模板雕刻而成,形狀為魚形,所以稱之為懸魚。它的存在,加強瞭山墻處博風板的整體性,使之更加牢固耐用。

關於懸魚的由來,出自一則羊續懸魚的典故。此典故出自《後漢書.羊續傳》。東漢靈帝中平年間,羊續被任為南陽太守。前任太守是個大貪官,衙門裡的其他官員就覺得羊續也好不到哪兒去。就想找機會試試羊續。一個官員問他的書童:“你們羊老爺平時喜歡什麼呀?”書童就說:“也沒看出來老爺喜歡什麼,就知道他平時喜歡吃魚。”第二天這個官員就提瞭一條名貴的大魚過來,羊續覺得不收好像有點不通人情,就讓他放下瞭。過瞭半個月,這個官員又來送魚,羊續讓他往房梁上看,原來是他上次送的那條魚。羊續明確表示下次請不要再送瞭。消息一出,以後再也沒人敢給羊續送禮瞭。“懸魚”,便成瞭清正廉潔的象征。

懸魚在古建築中,既具有結構性又具備裝飾效果。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懸魚的形象逐漸變化,出現瞭各種裝飾形態。如蝙蝠形狀,寓意福氣綿長;嵌入蓮花的形狀,取諧音,寓意年年有餘;兩條尾部相交的魚,寓意雙魚喜慶。古建築中的懸魚多用木質結構,怕火,而魚為水中之物,有水克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