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話對人們來說是一種粗俗、不文明、不禮貌的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的確確是語言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提倡說臟話,可生活中並非每個人都能完完全全做到,有時,它更像是一種發泄的方式。

當人的情緒有時候上瞭頭,總得有點什麼方式來排解,罵人解恨就是個常見的法子。然而被罵者往往不肯幹休,還以顏色,你一句我一句,這樣一來二去,就誕生瞭豐富的“罵人話”,學術名:“臟話”。

但是我們這一篇文章,還是得拿出應有的體面來。那些一目瞭然的粗話一聽就懂,沒啥可講,但也有一些,讓人乍聽之下不明所以。

今天,我們就來盤幾個經典的罵人用語,也讓人瞭解清楚:“當我們在罵人時,到底在說什麼?話語到底是什麼含義?”

當我們在罵人時我們到底在說什麼?二百五?為什麼是二百五?

小時候聽到人們用“二百五”罵人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每次聽到這個詞都感到不明所以。去查查《現代漢語詞典》,二百五罵人的含義甚至被官方認可。

左看右看,也沒看出這個數字有什麼不同。甚至二十五還是“五五梅花之數”,怎麼加瞭個“0”,就變成罵人話瞭?

關於二百五,官方有很多說法,其中一種的說法是:牌九系一種賭具,其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麼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裡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麼牌也“吃”不瞭,所以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麼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麼事也做不好,也管不瞭的人。時間久瞭,就把“二板五”叫成瞭“二百五”。

這麼一聽,雖然是罵人,但儼然有點意思瞭。如果大傢對這個詞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深究其中的由來。

“瞧你,拽得二五八萬似的”

二五八萬和二百五,雖然打眼看上去相似度挺高,但來源和意思截然不同。

“拽得二五八萬”常常被作為一句俗語連用。形容人得意洋洋,如果再引申一點,常被用作形容小人得志的模樣。

二五八萬這個說法是北京俚語,來源於我們的“國粹”麻將。二五八是“將”,要是沒有二五八“將”就贏不瞭,贏瞭還加番。所以摸到二五八“將”,心裡就美滋兒滋兒的,就牛點兒,就拽點兒。為什麼不說:“拽的跟二五八餅(條)似的”,因為京裡人口順(易上口)。

長此以往,二五八萬也成瞭略帶貶義的得意代名詞。

“胡瞭!你說拽不拽?”

別稱自己的孩子“小兔崽子”

兔兔那麼可愛,怎麼可以拿兔兔罵人?

最早對兔子用於罵人的出處進行解釋的,是元末黃巖人陶宗儀所著的《南村輟耕錄》一書。在書中第二十八卷,他記載瞭一傢雖然傢境極其優越,但子孫不肖的故事。故事最後還附帶《敗傢子孫詩》一首,詩中有這樣兩句:“宅眷皆為撐目兔,舍人總作縮頭龜。”

陶宗儀還特意解釋,據說兔子望月亮就能懷孕,所以有婦女懷身孕卻並非因為丈夫,就比喻為“兔”。女性喻之水性楊花,男性則是俗稱的戴綠帽。而“兔崽子”,其實就相當於更為粗魯的“雜種”。

所以,最好不要罵自傢孩子是小兔崽子瞭,因為繞來繞去,都是在罵自己。

王八蛋與賊王八

“王八蛋”,是民間常見罵人話,其實從詞義和來源上,和“小兔崽子”有幾分相似。

古人認為雄烏龜沒有交配能力,雌烏龜是與蛇交配才能產蛋,於是把被帶綠帽的男子稱為“王八”,稱他的孩子為“王八蛋”。

除瞭這層侮辱性的意思,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這個詞還常有“不知禮義廉恥”之意。實際上,“王八蛋”也是“忘八端”的諧音(在看書時,是不是也常見把“王八”寫作“忘八”?)。端,事的某點、某項、某方面。如:清·林嗣環《秋聲詩自序·口技》:“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古時的八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忘記瞭八端,忘記瞭做人的根本,稱忘八端。長而久之以訛傳訛變成瞭王八蛋。

隨著時間的改變,讀音的相近,使用場景的雷同,“王八蛋”和“忘八端”逐漸合二為一。

對瞭,還有個賊王八,這個詞和上邊的王八蛋毫無關聯,而且有著相當明確的出處。

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中有記載,五代十國時的前蜀主王建:“王建少時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鄉裡人謂之賊王八。”

王建其人,行徑無賴,又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人們都叫他“賊王八”。

王八:我承受瞭太多不屬於我的。

此“三八”非彼“三八”

“三八”這個詞沒一點兒好意思:舉止輕浮、做事魯莽、傻裡傻氣、不夠莊重、到處傳播八卦囉嗦,喜歡多管閑事,評頭論足,議論是非,背後宣傳別人事跡的人,男女都可形容。因為我國有三八婦女節,很多人都懷疑,是不是和三八婦女節有什麼關系?

並沒有。最早的“三八”是臺灣方言,臺灣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的朱介凡先生在《臺灣禮俗之特彩》一文中,為“三八”找到瞭出處。來自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六:“北都有妓女,美色而舉止生梗,士人謂之‘生張八’。……野贈之詩曰:‘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

曾子也曾說過:吾日三省吾身,句中有“三”,這裡的“三”並不是數詞,它表示的是多次的意思。同理,“三八”裡的“三”也表示的是多次,八的意思是“說話”,“三八”用來形容囉嗦的人。

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腐敗的清政府懾於八國聯軍的壓力,被迫與八國聯軍簽訂瞭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並開放寧波、上海、福州、廈門、廣州等五個港口為通商口岸。從此,外國侵略者肆意在中國土地上橫行霸道。那時,廈門、泉州等地也駐有許多外國鬼子,每逢三、八的日子,外國鬼子就成群結隊到處橫行,有的開著汽車在路上橫沖直撞,有的攔劫婦女施以強暴,有的拿中國人作為靶子練習射擊,有的借酒瘋毆打行人……真是無惡不作。中國人民對此行徑非常痛恨,所以一見外國鬼子就說“三八鬼子又來瞭”,趕快逃避。

不管怎麼說,“三八”都和“三八婦女節”並無瓜葛。

八嘎呀路!!!

最後,再來個國外的。

即使是中國人,我們也挺熟悉日本人的“八嘎呀路!”

八嘎呀路,是日語馬鹿野郎的音譯(ばかやろう),混蛋的意思。日語中 "馬鹿野郎" :(ばかやろう ba ka ya rou 或ba ka ya rù ),譯為:你這混蛋!是比馬鹿更強烈的語氣,去罵別人是傻瓜、笨蛋、廢材。與馬鹿”相比,馬鹿野郎有病入膏肓,無病呻吟,令醫生有不懂治也不想治,所以他不治”的局面。

可能很多人都沒想到,這個詞背後也有典故,而且來源於中國。

其中的“馬鹿”,是中國人都熟悉的,趙高與秦二世“指鹿為馬”的典故。

這個故事傳到日本,意思卻發生瞭變化。日本人把“馬和鹿都分不清的人”叫做“馬鹿”,即傻子、笨蛋。而日語中“野郎”的本意是村夫,用來比喻沒有教養的粗俗之人。

誰能想到一句日常的粗話,竟還有點古文的含蓄曲折?

雖然粗俗,但不得不承認,臟話也是一門藝術。它體現瞭一個民族風土民俗、人情世故中不可言的犄角旮旯,用帶戾氣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緒表露出來。這樣的存在,總有著持久生命力的。

為瞭不傷體面和禮儀,罵人話我們輕易不說出口,但若實在不得已……嘿嘿,你們懂的

不過還是提醒一句,有話好好說,有話好好說~

*本文內容由高考幫幫團隊整理編輯,我們期待與你一同成長。轉載請聯系。高考幫幫尊重版權,如存在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