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reatment》,中文譯名《捫心問診》,一部經典的心理劇。每集30分鐘,不緩不慢地展示瞭一個心理咨詢師與來訪者的咨詢實況。同時,這部劇讓我們走進心理咨詢師的真實生活,為我們還原一個離開咨詢室沙發的、有血有肉心的、心理咨詢師的工作與生活。

01

他憂鬱的眼神,像一本翻舊的書

“One doctor. Five session. Five night a week.”海報上,其中四名是心理治療師paul的來訪者;最後一名是Paul的督導師或者說治療師Gina。

故事是這樣的。據說是北美最好的精神治療師paul,每周在固定的時間地點,接待四位來訪者:

1、Laura,30歲,性感美麗,極具魅力,卻無法真正開始一段親密關系。在劇中第一集就說出瞭一個爆炸性的信息:從第一次問診開始,她就愛上瞭咨詢師Paul。在督導中,Pual的言語中也不乏對Laura的愛憐。顯然,心理學上常說的“情欲性移情”,或將成為這名資深心理咨詢師的一次重大職業危機。

2、Alex,轟炸機飛行員,在巴格達執行任務時,炸瞭一個學校,死瞭16個孩子;之後不顧身體極限跑馬拉松,發生猝死,卻幸運地被搶救瞭過來。在咨詢中,他不斷挑釁Paul,引得Paul忍無可忍,將咖啡潑到他臉上。

3、Sophie,16歲體操選手,在一天晚上開著摩托車撞向一輛卡車,有自殺傾向。被母親送到Pual手上,不斷深入發現她與自己的教練還有不尋常的關系。這名花季少女,外表聰明伶俐,內心卻早已傷痕累累,她說:“平衡木是唯一讓她感到安全的地方。”

4、Amy和Jack,進行夫妻治療的來訪者,主訴是留下懷上的孩子還是墮胎。在Jack眼裡Amy是撒謊成性的妻子,在Amy眼裡Jack是隻會猜疑、沒有用的丈夫。似乎每次咨詢開始都是互相爭吵、互相抱怨……最後意外發生瞭,Amy在咨詢室中情緒激動,不慎流產。

5、Paul,他似乎從來沒離開過他的工作室:橙黃的佈沙發,昏暗的臺燈,一墻壁的書,窗外似乎總在下雨,風景模糊,房間裡幽暗、安靜,隻隱約聽到鐘表走動的聲音。就如劇中Laura的話中所說:“你坐在那裡,就像一尊佛似的。”

擁有出色咨詢水平的Paul,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始疲於應對:他坐在那裡,憂鬱的眼神,像一本翻舊的書。

02

人人都有自己別樣的苦痛,咨詢師也不例外

人到中年,妻子出軌。

讓paul的妻子不能夠理解的是,作為咨詢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怎麼就沒能看出來?”

讓妻子最為受傷的是,作為丈夫,面對自己幾乎不加掩飾的出軌行為,“根本沒有絲毫發現”。

兒子沒有一個朋友,幾乎不出去玩。

而他的兒子厭學、孤獨,卻對她媽媽說的是,不要把這件事告訴爸爸。

被來訪者吸引,打破咨詢設置.

當Laura不再是來訪者回來見Paul的時候,Paul坦言自己愛上瞭她,但不想傷害她。

令人覺得荒唐的是,當Paul與Laura將要發生關系時,Paul卻驚恐發作,倉皇而逃。

正如Paul自述的那樣:所有的事情都亂七八糟的,病人也好,傢庭也罷,如果我相信占星術,我會說宇宙裡發生瞭什麼,在什麼地方發生瞭星球撞擊。

面對種種生活的變故,那個一貫自信睿智的精神分析師走下神壇,找到瞭Gina(一名更加資深的督導師),尋求幫助。

是的,人人都有自己別樣的苦痛,咨詢師也不例外。

03

心理治療的本質就是做真實的你自己

它被埋的很深,或許連你自己都沒有發掘。直到有一天,日積月累的苦痛滿溢出來……

此時,人人都是來訪者,人人都需要咨詢師。

“生活搖蕩如鐘擺,於痛苦與無聊間徘徊”,悲觀主義者叔本華如是說。

在《捫心問診》中,一名咨詢師和包括咨詢師本人在內的五段故事中,哪一段故事不是愛恨交織、令人心痛?

但是,借用奧斯卡王爾德的名言,“我們都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四名來訪者找到瞭Paul,略帶猶豫地訴說,驚喜地發現有人在聽,有人回應他們的脆弱。

Paul找到瞭Gina,兩位心理醫生棋逢對手,互相幫助,找到各自真實的自我。

心理治療的本質就是認識你自己,接納你自己,做真實的你自己。

觀看《捫心問診》就像在做“免費的心理治療”,咨詢師的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總有一個問題和答案觸及你的靈魂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