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述

X一連鎖淋巴增生癥( X-Iinked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XLP)是一種罕見的、常常是致死性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於1975年由Purtilo等首次報道[1]。

該綜合征的發病常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密切相關,患兒在感染EBV前通常無癥狀,或僅表現為輕微的免疫異常,隻有在感染EB病毒後,觸發瞭免疫缺陷的機制,才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臨床癥狀。也有部分患者沒有EB病毒感染的證據,而表現出XLP的各種臨床表型[2]。雖然臨床表現較為復雜,但是大多數XLP患者有3個共同的表現:爆發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fulminant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FIM)/嗜血淋巴組織細胞綜合征(hemophagocytic Iymphohistiocytosis,HLH)、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淋巴瘤以及低丙種球蛋白血癥;其他較少見的表現有再生障礙性貧血、血管炎、淋巴樣肉芽腫病等[3,4]。

目前,XLP歸為免疫失調性疾病,已經確定兩個致病基因,根據致病基因將其區分為兩個臨床表型:XLP1和XLP2。XLP1是第1個發現的,由SH2D1A基因突變所致,該基因位於X染色體q25 – 26,編碼蛋白為淋巴信號活化分子(signaling Iymphocytic activation molecule,SLAM)相關蛋白(SLAM associated protein,SAP),這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引起XLP的基因突變,大約可見於60%的XLP患者[5]。XLP2是由編碼蛋白分子X-連鎖凋亡抑制劑( X-Iinked inhibitor-of-apoptosis,XIAP)的基因突變所致,是2006年發現的與XLP相關的分子缺陷[6]。XLP1與XLP2有共同的臨床表現,但又各有特點。

據統計,XLP發病率在白種人群為1~3/100萬[7],由於該病臨床表現多樣,極有可能誤診為其他與該病有相似表現的疾病,如普通變異型免疫缺陷病等,所以實際數字可能要超過該值。由於我國尚未開展該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尚不能對此病的發病率做出準確估計。目前中國大陸共報道19例XLP患兒,本中心2016年報道瞭5例患兒並對中國XLP患兒的臨床特征和基因突變進行瞭分析,發現瞭許多與國外的不同之處,對於瞭解中國人群XLP患兒特點有重要意義[8]。該病預後不良,70%的XLP患者在10歲之前死亡,極少有患者能活過40歲。

二、臨床特征

1.XLPI

XLP1是最常見的臨床表型,其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FIM/HLH,丙種球蛋白異常血癥和淋巴瘤,其他較少見的臨床表現有再生障礙性貧血、血管炎和淋巴瘤樣肉芽腫病等[9](見表1)。

(1) FIM/HLH:FIM是XLP1最嚴重並且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與EB病毒感染有關,大約可見於60%的XLP1患者,有統計,其發病中位年齡是3歲(0.5~40歲),EB病毒感染後的平均存活時間是1~2個月。其病死率約為90%,有報道其中位生存年齡是4歲(范圍0.5~40歲)。肝衰竭所導致的肝性腦病或中樞神經系統、胃腸道或肺出血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FIM的癥狀和體征與一般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具有相似的表現,如發熱、疲勞、乏力、咽喉腫痛,淋巴結及肝脾大,部分患者出現腦膜腦炎的表現。實驗室檢查可以發現肝功能障礙、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異型淋巴細胞增多,並且可出現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

90%的FIM患者出現病毒相關性HLH表現,以在不同組織中(骨髓、肝臟、淋巴結)大量出現高度激活的組織細胞和巨噬細胞為特征,其病程的進展可以分為3個階段:最初是輕度的全血細胞減少和骨髓增生;2~3周後出現大量激活的吞噬瞭紅細胞的組織細胞和巨噬細胞;最後出現淋巴樣浸潤、同時伴有壞死和出血。HLH在XLP1中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並且在部分XLP患者,HLH可能是唯一的表現[10]。

(2)丙種球蛋白異常血癥:大約可見於30%的XLP1患者,EB病毒感染不是丙種球蛋白異常血癥主要的觸發因素,在EB病毒感染之前,患者也可出現免疫球蛋白降低。本表型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低丙種球蛋白血癥,有些患者可出現IgM的升高[11]。

(3)淋巴增生性疾病和淋巴瘤:其發病率與丙種球蛋白異常血癥類似,可並發有丙種球蛋白異常血癥和(或)FIM,淋巴瘤發病的中位年齡在EBV+或EBV-的患者中分別是5歲(范圍2~19歲)或8歲(范圍3~33歲)。淋巴瘤患者的存活率較低,大約為35%。中位生存年齡取決於EBV的感染情況,EBV+ 的患者預後較差,為6歲(范圍2~32歲),EBV – 的患者為17歲(范圍4~39歲)。有資料表明,對於攜帶有XLP1缺陷基因的患者,其發展為淋巴瘤的風險大約是正常人的200倍。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淋巴瘤絕大部分都位於淋巴結外部位,約有75%原發於回盲區,其他常見部位包括中樞神經系統、肝臟和腎臟。病理研究顯示90%的淋巴瘤為B細胞來源。隻有很少一部分為T細胞來源。雖然EB病毒感染是XLP1患者發展成淋巴瘤的高危因素,但最近研究表明,有相當一部分淋巴瘤患者在其發展成

淋巴瘤之前,沒有EB病毒感染的證據。這說明,如同丙種球蛋白異常血癥,EB病毒感染不是XLP1患者發展成淋巴瘤的先決條件[10,11]。

(4)較少見的臨床表現:其他較少見的臨床表現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約3%),可表現為全血細胞減少和單純紅細胞障礙性貧血;血管炎(約3%),可發生於肺、皮膚和腦部等多個臟器;肺淋巴瘤樣肉芽腫病等(約3%)。

2.XLP2

XLP2常見的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非EBV誘發的HLH、脾大、低丙種球蛋白血癥及消化道表現,如結腸炎或炎癥性腸病等(見表2)[12,13]。

三、診斷

1.病史及臨床表現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如致死性的EBV感染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EBV或其他病毒誘發的HLH、低丙種球蛋白血癥、淋巴組織增殖性疾病或淋巴瘤及炎癥性腸病等,XLP的初步診斷應該不難。在病史詢問時,應圍繞以下方面:①感染病史:扁桃體炎、肺炎、腦炎、中耳炎和反復腹瀉;②蟲咬後反復皮疹病史;③生長發育史:反復感染導致的生長發育遲滯是XLP常見表現;④傢族史:傢族中尤其是母親一方是否有早期夭折患兒,包括患兒母親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患兒外祖母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

2.體格檢查

除註意全身健康情況:如貧血、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情況及感染部位的體征外,還應註意出血點、皮疹、淋巴結和肝脾大情況。

3.實驗室檢查

(1)免疫功能:低丙種球蛋白血癥是XLP患兒常見的實驗室檢查,淋巴細胞亞群多無特異性。外周血iNKT細胞(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s)可區分XLP1和XLP2,XLPliNKT細胞缺如,而XLP2iNKT細胞數目正常或輕度減少[14]。

(2) EBV相關:EBV相關抗體陽性或DNA擴增陽性,部分患兒可出現CD4/CD8降低。

(3) HLH相關:血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高三酰甘油脂血癥、鐵蛋白升高、血漿IL – 2rα升高及骨髓塗片可見嗜血細胞。

(4)流式細胞術檢測SAP蛋白或XIAP蛋白:目前通過檢測T或NK細胞表面SAP蛋白或XIAP蛋白已經成為快速診斷XLP的方法之一[15]。

4.基因診斷

(1) XLP基因檢測:對於臨床表現典型且流式細胞術檢測SAP或XIAP明顯降低或缺如的患兒,可直接行SH2D1A基因或XIAP基因檢測。

(2)基因panel篩查:對於臨床高度懷疑XLP的患兒,可通過建立基因panel(包括上述2種基因及需要鑒別的基因)的方法,篩查相關基因。

(3)高通量測序:通過下一代測序技術,可建立全PID套餐,並可發現某些通路上新的基因,目前該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臨床,目前,我院已開展該項目檢測,通過該技術,發現許多新型XLP突變類型。

泛美免疫缺陷學組和歐洲免疫缺陷學會在1999年推薦的診斷標準如下[16]:

①明確診斷標準:SH2D1A基因突變的男性患者,患有淋巴瘤/霍奇金病,致死性EB病毒感染、免疫缺陷、再生障礙性貧血或淋巴細胞組織細胞疾病。

②疑似診斷標準:急性EB病毒感染後男性患者,患有淋巴瘤/霍奇金病、免疫缺陷、再生障礙性貧血或淋巴細胞組織細胞疾病,其母系的表兄、舅舅或侄子在急性EB病毒感染後也有過相似的診斷。

③可能診斷標準:急性EB病毒感染後男性患者,患有淋巴瘤/霍奇金病、免疫缺陷、再生障礙性貧血或淋巴細胞組織細胞疾病。

四、鑒別診斷

1.普通可變型免疫缺陷病( CVID)

一般2歲以後起病,臨床表現為反復細菌感染,實驗室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外周血B細胞存在。CVID容易合並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淋巴瘤,單從臨床表現進行鑒別較困難,需流式細胞術或基因進行鑒別。

2.其他導致HLH的疾病

包括傢族性HLH及其他導致HLH的疾病,臨床表現與XLP非常相似,流式細胞術或基因檢測方可資鑒別。

3.Chediak-Higashi綜合征

除瞭嚴重的免疫缺陷外,可表現為局部白化病,輕度出血傾向,該疾病由LYST基因突變所致,與XLP的鑒別點為該綜合征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存在巨大外泌小體,皮膚活檢可見黑素體,且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4.ITK缺陷

表現為發熱、全身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肝功能損害、胸腔和心包積液、全血細胞減少及免疫球蛋白減低、淋巴瘤及其他非特異性表現,臨床表現與XLP非常難以鑒別,流式細胞術檢測SAP/XIAP蛋白及基因檢測可鑒別。

五、治療

1.一般治療

(1)針對HLH的治療:在發生HLH時,證實大劑量的免疫球蛋白、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免疫抑制劑、α- IFN和γ- IFN效果並不理想。VP – 16在XLP患者可以誘導FIM、VAHS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緩解。另外,英夫利昔單抗可清除EBV感染的B細胞。

(2) IVIG:定期靜脈輸註免疫球蛋白雖然可以預防XLP患者發生反復的感染,但是並不能預防其他臨床表型的發生。

(3)淋巴瘤的治療:規則的化療有助於淋巴瘤的短期緩解,但是也並不能防止它發展為XLP的其他表型。

2.造血幹細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

到目前為止,HSCT是唯一能治愈XLP的方法,成功率接近80%[17]。HSCT成功與否首先取決於HSCT時的年齡、移植前的感染情況及移植前是否發生HLH[18],所以要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早期診斷,早期進行移植治療是必要措施。

六、典型病例

患兒,男,3歲11個月,浙江省義烏市人,因“反復感染3年餘”就診。患兒出生後42天患“肺炎”1次,當地醫院治療後好轉,8個月起接種麻疹疫苗後患兒麻疹,接種乙肝疫苗後無抗體產生,之後反復發生“中耳炎”,每年1~2次,抗感染治療可好轉。3歲時,出現反復咳嗽,伴間斷發熱,持續1個月,予抗感染治療後無好轉,擬“肺炎”收入院。患兒系G1P1,足月剖宮產,否認產傷窒息史,母孕期體健,否認服藥史及放射線照射史,患兒生長發育同正常兒童。患兒出生後濕疹明顯,但1歲後自行好轉。8個月時因“血小板減少”住院,給予IVIG和中藥治療後痊愈,但此後食用雞蛋和蝦後出現皮膚“出血點”;3歲後發作兩次“高熱驚厥”,治療後好轉;有“哮喘、過敏性鼻炎”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史;無外傷史,曾於3個月時行疝氣手術。父母體健,非近親結婚,否認傳染病史及傳染病接觸史。患兒一姨表兄2歲6個月時因“暴發性EBV感染”死亡;患兒母親一姨表兄2歲時因“敗血癥”死亡;患兒母親一舅舅13歲時因“腳部感染”死亡(見圖1)。

體格檢查:神志清,精神反應可,氣稍促,全身皮膚無皮疹,無出血點,頸部可捫及腫大淋巴結,1 cm×2 cm,質地軟,可活動,咽紅,扁桃體不大,兩肺可及中粗濕噦音,心率120次/分,律齊力,腹部隆,肝臟肋下5 cm,劍突下3 cm,脾臟肋下2 cm,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可及,四肢暖,CRT<2 s,神經系統陰性。

主要實驗室檢查結果:

血常規:

EBV- DNA 1.95 X 105 copies

肝功能總蛋白(TP):82.5 g/L,白蛋白(ALB):40.0 g/L,球蛋白(GLB): 42.5 g/L ↑,總膽紅素(TBIL):4.7 μmmol/L,直接膽紅素(DBIL): 4.1 μmmol/L, ALT: 25 U/L,AST: 96 U/L ↑,血尿素

氮(BUN): 7.16 mmol/L.血肌酐(crea):48.6 μmmol/L,乳酸脫氫酶(LDH): 1114 U/L ↑,肌酸激酶(CK):81 U/L,鈣:2.43 mmol/L,磷:0.49 mmol/L ↓,甘油三酯(TG):0.24 mmol/L ↓,膽固醇:0. 61 mmol/L。

細胞因子水平:human IL -2:4.8 pg/mL ↑,human IL -4:4.9 pg/mL ↑,human IL -6:36.6 pg/mL ↑,human IL – 10: 236.9 pg/mL ↑,human TNF: 3.6 pg/mL,human IFN -γ:3 191.1 pg/mL ↑。

血清免疫球蛋白IgG:1.82 g/L ↓,IgA:3.67 g/L ↑,IgM:1.39 glL,補體C3:0.98 g/L,C4:0.21 g/L,總免疫球蛋白E:44.9 IU/mL。

淋巴細胞亞群分析:CD3+ 56.86%、CD3+ CD4+ 36. 14%、CD3+ CD8+ 18. 34%、CD3+ CD4+與

CD3+ CD8+比值1. 97,NK 2.05%、CD19 31.3%。

患兒入院後予強力阿莫仙+阿奇黴素抗感染治療,無明顯好轉,並出現氣促和呼吸困難,後轉入重癥監護室治療,胸部CT掃描顯示大片實變影,予萬古黴素、美羅培南(美平)、伏立康唑、SMZ抗感染,IVIG、白蛋白輸註等對癥治療後好轉,熱平第3天,患兒再次出現高熱,體溫最高39℃,伴抽搐1次,腦脊液檢查顯示病毒性腦炎,並迅速進展,患兒病情仍迅速加重,搶救無效死亡。最終經基因證實患兒為

SH2D1A基因2號外顯子大片段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