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清晨,知瞭高歌,呱噪得人們不得不早起。爬山看植物的,走園巡花草的,你會發現,衣服、鞋、褲腿很快被打濕,低頭觀察,許多植物的葉片表面、先端、邊緣都有晶亮的水珠。佈在葉面的,密密麻麻,如陽光下的水面鱗波;排在葉緣的,規規律律,似美少女的珍珠寶串。植物,“出汗”瞭!

▼ 植物與“汗”|圖3、圖4引自網絡

植物有不同的“汗”,來源不同、原因不同、形態不同、成分不同,其中最主要的、看得見的“出汗”是露水和吐水。露水是氣象現象,四季都有,隻不過天氣太冷的季節,露結為霜。晝夜溫差大時,空氣中水分充足,即在夜晚由近地表水汽冷凝在地物表面形成液態小水滴,“清夜墜玄天,晨露沾人衣。”不止在植物葉片表面,很多露地東西如電線桿、瓦片上,都可以有待日晞的露水。所以,露水是輸入水分,是假出汗。

▼ 露水|圖片引自網絡

“吐水”,是從植物體內排出的水分,也是自主的生理現象,故而,吐水是水分的再分配,是真正的“出汗”。夜來降溫,藏在土裡的根的溫度,常常高於暴露在夜寒中的葉片。根不想睡而活躍,從土裡吸收超多的水分,連累葉片水壓增高,隻能將多餘的水分盡量擠出去,停留在葉尖、莖尖、葉緣,依著不同形狀的葉片,形成各式美麗的圖案。當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會“出汗”,也就大約340多屬會出現,禾本科作物比如水稻(Oryza sativa)、小麥(Triticum aestivum)、高粱(Sorghum bicolor)、玉米(玉蜀黍Zea mays)等常見。

▼ 墨蘭(Cymbidium sinense)的吐水

▼ 建蘭(C. ensifolium)的吐水

▼ 粉綠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的吐水

雨後,植物整株水滴淅瀝,雖說像是大汗淋漓,但畢竟這個汗水有點假。桑拿逼出的“汗”倒是有的,那就是通過葉或莖表皮氣孔產生的蒸騰。根部吸收的水,用以合成幹物質後,利用過的水以氣化狀態排出,這是植物看不見的汗,也是植物的真出汗之一。與“吐水”不同的是,蒸騰通過氣孔,吐水則通過分泌結構排水器(水孔),水孔分佈在哪裡,“汗滴”就出現在哪裡。氣孔可自主開合,而本質上是氣孔變態的水孔,卻喪失關閉的功能,始終張開。

▼ 雨後的植物

▼ 薯蕷(Dioscorea polystachya)葉上表皮氣孔電鏡掃描圖

斷壁殘墻、荒草短棵,鋪天蓋地的葎草(Humulus scandens)叢,恣意而橫行,自在無霸氣。“蔓生、葉似大麻、一葉五尖”,說的是藤本的葎草,紙質葉掌狀5-7深裂,因有伏毛而顯得表面粗糙,邊緣具鋸齒。這樣的葉片很漂亮,吐水珠排列緣成五星狀也很漂亮。江南的山野,從春天開始,到處可見紫堇屬( Corydalis)植物,粉色的、深紫色的、淡紫色的、黃色的花朵,營造出獨特的一席春色之位。隨著溫度的上升,葉還在,果已熟,在某個清晨,也許會看到繁復的一至多回羽狀分裂狀葉片,比如刻葉紫堇(C. incisa ),掛出瞭晶瑩剔透的吐水汗珠。水中的植物居然也有出汗的,沉水植物們的吐水現象,由於看不到而常常被忽略。

▼ 葎草及吐水|第一圖朱力攝

▼ 刻葉紫堇吐水|圖片引自網絡

▼ 南京常見的幾種紫堇屬植物

“霏微曉露成珠顆,宛轉田田未有風。任器方圓性終在,不妨翻覆落池中。”這詩吟的是荷葉上的露水。都是水樣,依形態難辨露水與吐水,若有心,則植物與石塊同置一夜,兩者表面無水珠,無露無吐水;兩者表面均有水珠,葉表面可是露可是吐水;石面無水珠葉面有,葉面即吐水。再分,則露水僅為水成分,吐水則為溶解瞭化學元素的水,蒸發後會留下淡淡痕跡。

▼ 荷葉與水珠|圖片引自Veer

有營養的植物吐水,吸引著各種各樣的昆蟲,將它做水質食物,比如吐水量驚人的藍莓,被一種果蠅(Drosophila suzukii)、一種寄生蜂(Aphidius ervi)和一種草蛉(Chrysoperla rufilabris)造訪,吃飽喝足並繁衍後代。這讓人聯想起棉花(陸地棉Gossypium hirsutum)、蠶豆(Vicia faba)、鐵海棠(Euphorbia milii)等,它們有生在莖、葉、苞片上的特殊結構,分泌出蜜汁作為食物吸引螞蟻等。兩者的本質異曲同工,即吸引互惠昆蟲來對抗吃植物本身的昆蟲。

▼ 藍莓葉吐水及食用吐水的昆蟲|曾其龍攝

▼ 鐵海棠,可見黃色總苞蜜腺

水珠卷苗葉,浩露添璀璨。低頭看,那些水珠或許早已不在,無論是露,是吐水。也許滴落,與泥土合為一體,也許蒸發,被太陽攜去,成為大氣中的一縷水汽。

(註:文中圖片除標註外,均為作者拍攝)

【作者】六月牛 本名杭悅宇,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及系統演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南京農業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系統與分類學、植物及功能基因演化。研究之餘,自2016年6月創建個人公眾號“草木悠傢”,旨在進行植物與文化的科普。現任江蘇省第九屆科協委員,江蘇省植物學首席傳播專傢,江蘇省科普作傢協會理事。

– END-

文稿、供圖 | 杭悅宇

編輯、排版 | 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