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

也是偶然,畫師在瀏覽某個APP時,看到這麼一段話: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這段話說是表達愛情的句子;當時咋一看到這句子時,畫師心裡久久不能平靜,不是因為這句子寫得特別好,而是感覺現在文藝范都這麼別扭的嗎?單從這句話來說畫師覺得以前的詩人是觸景生情,現在的詩人是為情生景啊!

首先我們要瞭解這句話的出處: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這是李白在10多歲的時候的作品;青年時期的李白在四川戴天山讀書,這裡山清水秀,確實是個好地方;一日清晨,李白帶好行囊準備上山去尋找自己仰慕的一個道士;一路上,山水叮咚作響,不知何處的狗叫聲更顯得山林幽靜;山間樹枝上的桃花沾著晨露顯得更加嬌艷;走進深處,還有幾隻鹿在林間嬉戲;也許是留戀山間的景色太過美麗,到瞭正午連寺廟的鐘聲都不曾聽見;綠色的野竹劃破瞭山間的霧氣,隻見幾縷山泉掛在高聳入雲的山峰上;沒有人知道道士去瞭哪裡,沒辦法隻有靠在路邊的松樹上犯愁。

整首詩的意境非常優美,年輕的李白就像一個導遊一般帶我們看盡瞭戴天山的世外桃源之景,同時也感嘆瞭尋道士不得的惆悵。這首詩也許不像李白後期詩作那般大氣磅礴,但是這首詩辭句平易自然,純用白描,景美情深,算是李白年輕時期的佳作瞭。

現在我們再來聊聊“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這句話應該是某位網友之作,不敢說這句話寫得多好多差,但是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李白寫這首詩時時觸景生情,感嘆之作;而網友之作更像是為瞭表達自己的感情,硬生生地構造出一幅畫面。

也許是大傢都覺得李白這首詩意境優美,所以才有瞭改編,改編的句子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為瞭工整,而特意對“林深時見鹿”打造相同的句式,雖然“海藍時見鯨”和前句沒有啥關系,然後隻為瞭引出那句“夢醒時見你”;簡單點說就是把李白尋友的詩變成瞭曾經深愛你的愛情詩句瞭。

其實不討論出處,也不討論緣由,單看森林中的麋鹿,大海中的藍鯨,其實也是挺美的一幅畫面,但其實整個內容是經不起推敲的。但是話說回來,偶爾看看也是一種消遣,隻是希望大傢看重這些美句的同時也可以看看原作,原作的意境確實更加美好。當然改編不一定是壞事,改編的人也不全是狗尾續貂,也會有佳作更甚從前,隻是能從古流傳至今的大多都是經典,的確難以超越。

另外這句改編有一版: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 然林深時霧起,不知歸處; 海藍時浪湧,望而卻步; 夢醒時夜續,驚慌失措。

鹿不在側,鯨不予遊,亦不見你。等風吹深林霧,海映晴空藍,你喚我夢醒,便可見鹿見鯨,亦見你。

另一版: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可,林深時霧起,海藍時浪湧,夢醒時夜續,不見鹿,不見鯨,亦不見你;

但,鹿踏霧而來,鯨隨浪兒起,你不曾回頭,又怎知我來過;望,風吹深林霧,海映晴空藍,你喚我夢醒,見鹿,見鯨,亦見你。

這些改編大傢又覺得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