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打瞭一個形象的比喻:隱私計算就像是一個黑箱,人們不需要看到黑箱內是如何運作的,卻可以得到想要運算結果,可以說是“魚與熊掌”兼得的最優解。

隱私計算到底是什麼

隱私計算是多種技術的統稱,目的是為瞭讓多個數據擁有者,在不暴露數據本身的前提下,實現數據的共享、互通、計算、建模,最終產生超出自身數據的價值,同時保證數據不泄露給其他參與方。

隱私計算是一套復雜的技術體系,包含瞭硬件、密碼學、分佈式機器學習等多種底層技術。

目前大傢基本的共識,是隱私計算包含三大技術路線,即:可行執行環境TEE,多方安全計算MPC,以及聯邦學習FL。

隱私計算賽道為何突然火熱?

其核心是數字經濟的發展,數據要素重要性的確立和數據基礎設施、數據法律法規、數據交易生態不夠完善之間的矛盾導致的。

究其原因,在於數據擁有方對於數據不能給,不敢給,不願給。

不能給

政府機構、醫院、中小金融機構,基礎設施不夠完善,信息化還沒有做好,業務還沒有數據化,數據沉淀還不夠多。

哪怕已經有一些數據,但分佈於不同的部門,存儲於不同的基礎架構,手工臺賬和Excel並存,更不用談數據治理、規范、標準和數據打通及數據服務瞭。

近幾年,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現狀已經有所改善。

不敢給

基礎設施具備以後,又迎來瞭越來越嚴格的合規和監管,個人隱私保護等法規的逐步健全,也使得原來那種野蠻生長的,明文傳輸的明文傳輸個人隱私數據的商業模式漸漸的行不通瞭。

怎麼給才合規,怎麼拿才合規,太多的反面案例讓大傢有點畏首畏尾,寧可少做,不可做錯。

而隱私計算,正是讓大傢敢於進行數據共享和交易的一劑良藥。

不願給

大傢都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性,所以把數據看作自己最重要的資產,不願意和其他機構分享數據。

別說其他機構瞭,就是在某些金融機構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想要打通也得費一番功夫。

隱私計算的核心。能力在於讓數據可用不可見,讓數據不動模型動。

希望能夠讓各方在數據不離開本地數據庫的前提下,完成數據的交互,碰撞和建模。

所以,隱私計算在數據基礎設施逐漸完善,解決大傢不能給的前提下,一方面保護瞭傳輸的數據的私密性,解決大傢不敢給的困境,另一方面保護瞭數據所有機構的資產安全,打消大傢不願給的顧慮,是兼顧當下解決數字經濟發展和隱私保護的最佳方案。

為數據價值而生的隱私計算

1982年,著名計算機學傢、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提出瞭經典的“百萬富翁”問題:張三和李四都是富翁,他們想知道誰更富有,但他們都想保護好自己的隱私,不願意讓對方或者任何第三方知道自己真正擁有多少財富。如何在保護好雙方隱私的情況下,計算出誰更有錢?

在普通人看來,這幾乎是一個無解的悖論。但是姚期智就此提出瞭“多方安全計算”的概念,即“一組互不信任的參與方在需要保護隱私信息以及沒有可信第三方的前提下進行協同計算”。

近年來,我國多部與數據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落地實施,包括《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密碼法》《數據安全法》以及《民法典》,形成瞭較為完備的安全法律體系,隱私計算為需求強烈但瓶頸重重的數據流通提供瞭破局思路。

金融領域應用最廣泛

當前,隱私計算應用最廣泛的是金融行業。例如,招商銀行啟動瞭“慧點隱私計算平臺互聯互通項目”,交通銀行則啟動瞭監管沙盒項目,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也不同程度的在相關業務中嘗試性地應用瞭隱私計算工具。

“傳統的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模式,除瞭調查走訪外,主要是利用本單位數據和征信系統查詢用戶信息,這種方式對用戶的風險判斷不夠全面。”基於多方安全計算的金融風控全鏈路解決方案,可以調用不同機構的多個信息渠道對潛在用戶的歷史記錄進行多維度計算分析,各金融機構、信息渠道可形成征信系統聯盟,能為各方提供數據分析服務,且數據無須離開本地,調用數據的過程中,數據不再以明文(即數據不加密)形式出現,而是通過安全協議共享,任何人都無法從中窺探到原始信息,這就是隱私計算相較於傳統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模式所帶來的重要改變。

除瞭金融行業,隱私計算在醫療行業、保險理賠、政務信息等領域也有非常大的應用空間。

例如,過去保險機構在理賠過程中,會向醫療機構明文查詢被保險人的診療情況,而獲得的原始數據往往涉及用戶隱私。2018年,螞蟻集團嘗試將隱私計算技術應用到保險理賠場景,通過設定數據邏輯查詢,利用多方安全計算等隱私計算技術,使得保險公司隻獲得是否理賠的結果,不會獲得原始數據,從而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保護理賠用戶隱私。

在醫療行業,全球抗擊新冠疫情數據共享也運用到瞭隱私計算,這使各方可以在不公佈詳細數據的情況下,聯合其他科研人員協同進行病例樣本基因組的聯合分析並共享結果,實現瞭對病毒流行病學情況的實時追蹤和對未來毒株演化的預測,成為抗擊疫情的一把利劍。

自計算機誕生以來,數據一直是明文流通和應用,面向數字經濟時代,安全地用好數據成為繞不過去的坎。今後,法規政策和技術進步都將助推數據要素告別明文流通,開啟“數據密態時代”的新征程,在數據密態時代最有潛力的支撐性技術非隱私計算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