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工業上樓”?

四克拉 2024-04-07 04:00 17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土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性資源,土地指標更是最稀缺的資源之一。

過去幾十年,為瞭支持產業發展,我國在城市土地利用分配中,工業用地占比達到30%左右,直到現在也會有約22%的比例給到工業,而給到房地產(商品住宅)的隻有10%。

但是,盡管如此,工業用地的利用效率卻非常低,大量工業用地閑置,導致工業用地單位地塊價值率和利用率不高。這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工業用地地處偏僻,基礎設施條件不足,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基礎條件完善的區域又往往受工業用地規劃管理的限制,存量園區的容積率普遍較低,土地利用率不足。

近年來,為瞭解決這些難題,全國多地出臺瞭不少對應的政策及措施,其中,在措施中被重點提及推廣的一種模式是“工業上樓”,這種模式最開始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被啟用,得到瞭很好的驗證,為新加坡工業園區的發展保駕護航。

在我國內地,“工業上樓”最早開始於大灣區,2005年佛山順德天富來國際工業城率先試水,2012年深圳投資打造的全至科技創新園,按照“廠房+寫字樓”的復合標準建設瞭23層的科創大廈,緊接著東莞後來居上,工業上樓項目也開始在我國多地湧現。2019年,深圳市寶安區在全國率先出臺瞭《深圳市寶安區工業上樓指引(試行)》,提出工業上樓就是“建築高度超過24米且不超過100米的高層廠房”。在產業選擇上,鼓勵高端制造產業入駐,迎合城市未來重點產業佈局,優化產業結構。其實,高層廠房的特性也決定瞭它隻適用於某些特定的行業類型,譬如電子信息、精密儀器、輕型制造、生物醫藥…… 恰恰與高精尖產業發展的趨勢相吻合,這些高精尖產業,很多無需重型機械,對於電力、層高和荷載沒有太高的要求。高層集約式的特征,對於集中處理污染,提供配套服務,解決物流餐飲都提供瞭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其實,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香港便已開始實踐“工業上樓”,比如香港工業大廈,主要以手工業及輕工業為主,去過香港的朋友大都會有一個感受,高層廠房很多,據統計,高度接近100米的廠房數量占香港永久性建築物的2成。對於土地稀缺的香港來說,發揮瞭極大價值,服裝、玩具、珠寶、塑膠等輕型行業都上樓生產,解決瞭中小型企業因租金、場地等問題造成生產鏈條分散的尷尬及困境,也極大地降低瞭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瞭工作效率。

下圖顯示瞭主要的“產業類型”適合的企業層數,以及對應的容積率,總體來說,越輕越可以往上。產業空間總是匹配產業需求而存在,對於產業理解得越深,越能夠找出適於”上樓“產業的通用特點。

來源:公眾號“城市化研究”

但“上樓”降低的是平均的土地成本,但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樓宇的建設成本,因此,隻有在土地成本極高、對應產業又能夠支撐較高租金的情況下,“工業上樓”從經濟上才是可行的。所以,從目前的成功實踐看,“工業上樓”基本都集中在發達地區,譬如新加坡、香港、深圳……較高的租金支撐瞭“工業上樓”可以投入較多的成本在樓宇的建設上,並且為產業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

譬如位於深圳寶安的全志科技創新園,考慮到有些企業的設備體型的特殊性,根據工業生產的需求設計瞭樓層承重、走廊寬度、株距,樓層荷載能達到750公斤/㎡,此外,8臺載重1.6噸智能高速客梯,4臺載重2噸和2臺載重3噸的大型貨梯,大型全天候卸貨平臺,高速電梯直達各樓層。“實現瞭人貨分流,設備上樓幾乎不用等待。”

來源:全至科技創新園官網

今年4月,寶安區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局出臺《寶安區“改工類”城市更新項目建築設計審查及規劃驗收內部工作指引》,鼓勵打造大平層、大開間、高荷載的高標準廠房空間,對“工業上樓”政策進一步進行補充完善。《指引》實施後,寶安區已有37個社會投資項目實踐“工業上樓”。

“工業上樓”極大地提升瞭土地利用效率,譬如,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城市更新,將原來容積率僅為1左右的老廠房“達涅利”拆除重建為容積率3.5的“工業廠房”“天空之境-產業廣場”,將一個獨立企業的園區變成一個產業集群,帶來的產值也將是數倍的提升,更不用說原有的封閉式園區通過“工業上樓”的城市化改造,變成瞭開放式的城市空間,加速“產城融合”,構建瞭全新的“產業街區”,帶來的可持續發展價值更是難以估量。

“工業上樓”帶來的產業集約型、人口聚集效應,也使得園區的智慧化、產業的數字化有瞭更大的發展空間。工業互聯網的運用在“工業上樓”中有機會尋找到更多的使用場景。從園區的人員進出、餐飲消費、交通物流、能源消耗,到園區招商、生產管理,智慧化可以為相對密集的人流、車流、物流、能流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眾多同類型產業在物理空間上的開放式集聚,又進一步創造瞭彼此交流、融匯互通的空間,入樓的產業行業類型越接近、互補性越強、產業生態越好,樓宇的活力越強,但要做到“一棟樓就是一個產業,一座樓就是一條產業鏈”在前期的招商設計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設計,真正以“產業鏈、產業網、產業生態”為方向,內部建產業生態,外部促城市生態,加速產業和城市的深度融合。

工業上樓,可以倒逼現有的產業地產企業改變原有的粗放經營發展模式,轉向精細化作業,從而在更少的用地面積實現更高的利潤和稅收,這一模式既能為企業園區騰出大量廠房,又優化瞭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緩解瞭當前經濟發展與用地緊張之間的矛盾。

隨著優質土地資源的日益稀缺,產業的高精尖趨勢日益凸顯,擁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大量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也將批量湧現,未來,“工業上樓”必將成為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值得深入研究、更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