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上圖來源於 Norman 的人機交互的七個階段,具體見人機自然交互(梳理中)。本章專註於前饋 Feedforward,即:用戶如何確定計劃,如何制定動作序列,如何實施動作。

在人機交互過程中,如何促使人和機/系統在合適場景、合適時間和合適用戶上發生交互,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但當下數字設備的人機交互中,卻存在很大的矛盾,主要來源於以下兩點:

  • 在物理世界中,一個設備所擁有的功能是存在一定物理極限的,像瑞士軍刀一樣具備幾十種功能的產品已是特例;在數字世界中,功能增長卻沒有明確的天花板,再加上能無縫訪問互聯網的設備,基本提供無限多的功能,例如:打開支付寶,享受成千上萬種服務。
  • 與 50 年前相比,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每天接觸的信息量早已躍升好幾個量級,然而我們的認知能力卻與 50 年前無異,甚至和幾百年前的人類沒有本質差異。

所以,人類認知進化的龜速,遠遠跟不上信息爆炸的光速。

前饋:以設計的方式解決這對日益嚴重的矛盾,通過自然的人機交互,改變以往「讓用戶找到功能」的老路,我們探索「讓功能找到用戶」的新路。


How

本文收集和整理瞭產生前饋的常見方法,供學習和探討。其結構分為以下幾部分:

  • 利用情景和之前的用戶行為來推送功能
  • 歷史記錄(偏好路徑)
  • 文化習俗
  • 人際關系
  • 特殊數據結構
  • 傳感器
  • 空間、時間
  • 防呆理論

利用情景和之前的用戶行為來推送功能

我一放,就忘瞭。這故事寓意非常有趣:人喜歡做容易的事情。

人們做決定時,喜歡阻力較少的路走。如果阻力較少的那條路,正好能通向大傢都喜歡的結果,那就皆大歡喜。

在 UI 設計中,根據情景和之前的用戶行為,推送可能的功能,減少人為尋找和思考的阻力,促使功能的自然發生;同時,對顯而易見的功能,可以直接做、不要問。

推送可能的功能:

  • iOS:當設備連接到車載藍牙設備時,根據當前時間、地點以及歷史記錄等綜合元素,估算出你可能前往的目的地,以及所需的時間和線路。擴展閱讀:CN201310230654.9基於估計的用戶位置來控制裝置
  • 語雀:當用戶對某篇文檔有較大更新時,系統會自動勾選「通知」選項,將更新信息推送給訂閱人。思考:作者在寫作時往往會頻繁修改文章,如果每次修改都同步給訂閱讀者,必然帶去冗餘通知;但如果文章有較大更新時,推送通知給讀者卻是恰到好處。
  • 蝦米:如果用戶在一類歌單中連續切歌,系統會猜測用戶可能不喜歡當前曲風,進而向用戶推薦新曲風的歌。

  • 抖音:如果一個視頻播放到第三次時,分享 icon 就會變成微信朋友圈 Logo。思考:既然用戶看瞭三次,必定是對內容有很大興趣,一個帶有微動畫的綠色 Logo,會非常吸引用戶點擊和分享。
  • Ant Design 一個例子:用戶點擊「贊」後,同時系統分析並提供開啟「推送該類文章」的邀請。思考:既然用戶喜歡這篇文章,那麼可能對這一類文章都有興趣。

同時,對於顯而易見的行為,可以更大膽一些:直接做、不要問:

  • Google Music: 當用戶對當前歌曲點擊「不喜歡」後,如果正在播放該歌曲,那麼系統會自動切歌。思考:既然不喜歡瞭,那極可能一秒都不想再聽瞭。
  • 去啊:在旅行詳情頁中,點擊撥打客服電話後,App 頁面會顯示放大版的訂單號。思考:接通電話後,客服一定會問:林先生,您的訂單號是?如果不考慮技術實現的話,訂單號能在撥打電話時自動傳輸過去(通過手機號識別),那就更好瞭。希望工程師不要打我:)
  • iOS:當你點擊斷開 WiFi 鏈接後,系統默認會在明天重新幫你連上。思考:雖然這個動作頗具爭議,但筆者認為對大部分人是友善的。

總結:當用戶完成一個動作後,思考下個動作是什麼,有哪些動作與之相關,有哪些動作是顯而易見想執行的,並順勢將這些功能推給用戶。當然,這些推力不見得被所有人接受,尤其是「直接做、不要問」部分會頗具爭議。但是,好設計要有態度、有取舍、有信念,不要嘗試取悅所有人。


歷史記錄(偏好路徑)

就像草坪上的踩踏痕跡,往往就是通向某個目的地的捷徑,但偏好路徑可以擴大應用范圍,泛指用戶在物體或環境中所留下的活動痕跡或記號。在數字產品的使用中,用戶的歷史記錄往往投射出他的使用偏好,所以我們可以分析歷史記錄,快速找到用戶再一次使用產品時,最有可能的行為傾向。

  • iCalorie:會記住用戶上次登錄所使用的賬戶類型,並在下次需要登錄時提示用戶。
  • 喜馬拉雅 FM:當你使用某個第三方登錄方式登錄過,並再次登錄時,在登錄頁面會提示你上次使用的登錄方式。
  • 淘票票:在支付寶打開淘票票,如果之前購買過改影片,按鈕上的文字會顯示「二刷」。這利用瞭「稟賦效應」:當一個人擁有某項物品或資產的時候,他對該物品或資產的價值評估要大於沒有擁有這項物品或資產的時候。
  • Facebook:用戶在登錄時,如果輸入的是正確的舊密碼,系統匹配歷史記錄後,提示用戶輸入的是舊密碼,並告之用戶是什麼時候修改的密碼。

  • 滴滴出行:會根據你的歷史記錄,推測你要去的地方。比如:你經常 7 點多打車回傢,那麼當你 7 點多打開滴滴時,目的地就會推薦為傢的地址。

總結:記錄用戶的歷史行為,再次打開時把使用痕跡透露給他,節省用戶選擇和思考的腦力,讓交互更自然。經常用的,往往這次也會這麼用。

未完待續

數字設備的功能千千萬萬,通過「用戶的上一個行為/之前的用戶行為」、「用戶的歷史記錄」找到痕跡,促使下一個人機交互行為的自然發生,「讓功能找到用戶」。

以上兩者都在描述一個人的行為,那麼一群人的行為習慣是否也存在研究和分析的空間呢?

下一篇:文化習俗


案例來源

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部分案例來源:

同時,也歡迎知友在留言處寫下更精彩的案例。一起,讓用戶體驗美好:)

主編輯:林外

副編輯:瀚雅

最佳瀏覽體驗,可訪問「自然交互 1」前饋:讓功能找到用戶 · 語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