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國(十四):亞歷山大一世1

19.亞歷山大一世

亞歷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公歷1777年12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儒略歷:1777年12月12日-1825年11月19日),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第十任俄羅斯帝國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羅一世之子。由於亞歷山大一世於拿破侖戰爭中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侖一世,復興歐洲各國王室,因此被歐洲各國和俄國人民尊為“神聖王、歐洲的救世主”。

他在位期間改革俄國兵制,設立軍團制,改變瞭從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餘年的貴族統兵制。他的統治期前半主要在戰爭時期渡過,後半則沉迷於與宮廷仕女遊玩,以及神秘主義的研究上,漸漸不理政事。最終在其承繼者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俄國爆發瞭一連串人民起義。因此其評價往往是兩極化的,而且直到現在,他的行為仍然不能被理解。他的性格優柔寡斷、多疑、固執,又極其自尊自傲,因此被稱為“(北方的)斯芬克斯”。

不過,在他的統治下,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多方面都進入極盛時期。在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後,俄國領有北至北冰洋、南至高加索山脈、東至阿拉斯加、西至法國巴黎。他率領軍隊橫跨大半個歐洲,一直攻至法國巴黎,使俄國一躍成為當時歐洲第一的陸權國傢。在維也納會議上,他聽從本尼格森伯爵的進言,將歐洲各國的土地歸還各國王室,以免去占領時遇到的種種問題和面對各國王室道義上的責難,此舉為他羸得瞭歐洲輿論的普遍支持,從而使俄國瓜分波蘭和吞並芬蘭時並未受到反對。同時他更將黑海艦隊推進至位處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佈爾恐嚇奧斯曼帝國,迫使在第七次俄土戰爭戰敗的奧斯曼帝國不敢在俄軍進占歐洲時乘虛而入。於是,俄國在亞歷山大一世的統治下,成為當時歐洲的一大軍事強權。

(1)年少時期

1777年12月23日,亞歷山大一世生於俄羅斯帝國首都聖彼得堡,父親是保羅一世,祖父母分別為彼得三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帝。他和二弟皆由葉卡捷琳娜二世親自命名,分別取自亞歷山大大帝和君士坦丁大帝兩位歷史上的偉大君主。由於父親與祖母不和,亞歷山大自幼就被祖母命令與父親分離,並且得面對因此接踵而至的宮廷鬥爭,因此使他養成瞭異於常人的性格。在弟弟康斯坦丁出生後,兩人被送至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處接受教育,因此,造成亞歷山大一世與父親關系疏離。在祖母規劃下,亞利山大接受瞭私教瑞士人弗雷德裡克-凱撒·德·拉阿爾普帶來的盧梭等思想傢的啟蒙思想。在十七歲時,亞歷山大一世與弟弟康斯坦丁被派往西伯利亞戰場學習軍事,次年返回聖彼得堡。祖母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他十九歲時駕崩,其父保羅一世登基,亞歷山大一世被封為皇儲,然而父子關系仍然疏離。根據亞歷山大一世之友波蘭親王亞當·耶日·恰爾托雷斯基所著之回憶錄:“陛下與父親每個月見面的次數不超過十次,而且兩人即使在宴會這樣的喜慶場合會面,也絕不交談。”

然而,其父自己獨斷獨行制訂政策,在歐洲戰場上連續戰敗,都引起瞭貴族們的嚴重不滿。當時由聖彼得堡總督彼得·帕愣(俄語:Пален, ПётрАлексеевич)策劃暗殺保羅一世,他的主要問題是沒有軍權,而且謀殺沙皇是極嚴重的叛國罪,一旦被發現必被滅族。於是,他開始接觸身為皇儲的亞歷山大,希望他能夠支持該次行動。亞歷山大在他的勸說下,終於同意瞭叛亂。1801年3月23日,保羅一世被帕愣刺殺於聖馬可堡壘(現今米哈伊洛夫宮)寢室,亞歷山大聽到這個消息大感震驚,在帕愣的扶助下才能站起來,但他終於接受瞭俄羅斯帝國皇冠。1801年3月24日凌晨,亞歷山大率兵進入冬宮,正式宣佈保羅一世猝死的消息,同時即位成為俄羅斯帝國新一代沙皇。並以他仰慕的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作為帝號,是為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2)征伐生涯

①1804俄波戰爭

1804-1813年俄羅斯-波斯戰爭是波斯王國和俄羅斯帝國直接爆發的眾多戰爭之一,起因於領土爭端。1796年,俄國沙皇保羅一世在1796年俄羅斯-波斯戰爭後幾年內吞並瞭格魯吉亞,而新登基的波斯國王法特赫-阿裡沙·卡紮爾則試圖強化對波斯王國最北部領土即格魯吉亞的統治。與波斯國王一樣,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同樣希望控制爭議領土。戰爭於1813年結束,雙方簽署《古利斯坦條約》,波斯割讓格魯吉亞、達吉斯坦、今阿塞拜疆大部及亞美尼亞部分領土。

②出兵奧斯曼

1806年,奧斯曼帝國在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支援下,對在第三次反法同盟中遭到慘敗的俄國出兵,以奪回第六次俄土戰爭中失去的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亞歷山大命令普羅澤羅夫斯基親王率領四萬軍隊進入兩地,第七次俄土戰爭爆發。

在戰爭早期,俄軍主力被拿破侖牽制在普魯士。但面對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新軍,俄軍仍然以傳統的武器、人數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在巴爾幹半島、外高加索和黑海幾個方向上同時取得勝利,但不久後再度敗北。1807年,俄國與法國簽訂《提爾西特和約》,拿破侖停止對奧斯曼帝國的一切戰爭援助,亞歷山大決定兩面開戰,先攻弱小的瑞典,再攻較為強大的奧斯曼帝國。

戰爭中期,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中將於1809年帶回第一批新軍到達支援,成功渡過多瑙河,後因土耳其兵力過多而轉入瓦拉幾亞。此時亞歷山大升任巴格拉季昂為上將,同年亞歷山大將芬蘭戰爭中的大量新軍抽調到巴爾幹半島,一直居於劣勢的俄軍數量超越土軍。1810年,尼可雷·卡門斯基中將又率軍渡過多瑙河,同土耳其軍隊展開兩年多的拉鋸戰。

戰爭晚期,1811年6月,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元帥接管瞭俄軍指揮權,他將俄軍逐步向北撤回多瑙河南岸,秘密派遣卡門斯基中將率領兩萬軍隊迂回渡過多瑙河,切斷瞭土軍的退路,將土軍包圍於河谷中。8月,於魯什丘克戰役以少勝多,撃潰土軍。10月2日,土耳其餘軍被俄軍分別大敗於貝爾格萊德、康斯坦察縣,並於11月23日向庫圖佐夫投降,巴爾幹半島上全數土軍被俘。亞歷山大下令追撃,占領整個巴爾幹半島。庫圖佐夫上奏認為不必,認為拿破侖才是真正的敵人,占領整個巴爾幹半島會令軍隊深陷戰爭泥潭,亞歷山大準奏。庫圖佐夫更將在巴爾幹戰場上五萬士兵調回俄羅斯,以增加俄軍實力,同時據守多瑙河沿岸,日夜操練軍隊。並於1812年3月8日於斯洛博齊亞撃潰再度來襲的四萬土軍。

土耳其於1812年5月28日承認戰敗,簽訂《佈加勒斯特條約》,割讓比薩拉比亞,但承認土耳其擁有瓦拉幾亞的監督權、摩爾達維亞的宗主權。兩周後,拿破侖一世入侵俄國,庫圖佐夫下令巴爾幹半島內所有俄軍緊急撤退,以防止法蘭西第一帝國附庸國奧地利帝國、意大利各國軍隊截斷俄軍退路。於是180,000多人的大軍分三路撤回俄國,參與俄法戰爭。

③高加索戰爭

高加索戰爭,又稱俄羅斯征服高加索,是指俄羅斯帝國在19世紀入侵北高加索地區的戰爭。戰爭開始時間有兩種說法,一是俄軍將領葉爾莫洛夫在1817年10月26日在尤鄧金村(今哈薩維尤爾特)展開大屠殺開始;二是加齊‧穆罕默德在1829年成立車臣尼亞開始。1859年8月25日,第三代伊瑪目沙米爾投降,結束瞭東部戰事。1864年5月21日,切爾卡斯亞投降,高加索戰爭結束。最終俄羅斯兼並瞭北高加索地區,並對當地進行瞭民族清洗。

1801年,南高加索地區由卡特利-卡赫季王國系的大衛‧巴格拉季昂(俄語:Давид XII)親王所統一,格魯吉亞並入俄羅斯帝國,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個親王國[2]。除瞭波斯和土耳其兩國的南高加索領地外,俄羅斯已經擁有大部分南高加索,北高加索則是自第五次俄土戰爭一直維持著雙方邊界,但山民不定時下山劫掠俄國邊境百姓。因此俄羅斯帝國在百日王朝崩潰後,出兵北高加索平定殘餘的反抗部落,是俄羅斯征服北高加索的開始。

1816年,俄羅斯帝國的主要對手是阿瓦爾人、切爾克斯人、庫巴人、達吉斯坦人。而車臣人由於在1794年已經投降俄羅斯,因此車臣人在戰爭初期沒有參戰。但由於1817年的尤鄧金村大屠殺,令車臣人開始反抗俄羅斯人統治。1817年,俄軍北高加索駐軍30,000士兵由弗拉季高加索南下車臣地區,對車臣人、印古什人進行屠殺和掠奪。迫使車臣人於1826年聯合起來,與波斯的卡紮爾王朝合作,在第六次俄波戰爭(英語:Russo-Persian War (1826–1828))中共同對俄作戰。在波斯全面潰敗後,車臣、印古什、達吉斯坦等地的毛拉聯合起來,推舉加齊‧穆罕默德為伊瑪目,創立政教合一國傢“車臣尼亞”。高加索戰爭進入瞭最慘酷的階段。

1830年2月9日,毛拉沙米爾率五百人下山搶掠俄軍駐屯的村莊貢紮哈,並將村莊中三百多名居民一律剜去雙眼、割去雙耳、削下鼻子、切去四肢,成年女子切去乳房、成年男子切去陰莖,僅穆斯林和改信者獲得寬恕[3]。俄軍於5月6日由伊凡‧帕斯凱維奇率領28,000軍隊由弗拉季高加索南下,對車臣人作報復性屠殺,雙方至此開始互相進行酷刑式屠殺,多數受害人均遭到重度凌虐和酷刑。帕斯凱維奇實施焦土作戰,以優勢兵力多次對車臣尼亞軍隊作出包圍。1832年,聖戰軍領袖加齊‧穆罕默德於吉邁之戰戰死,由徒弟哈姆紮特‧貝克繼位為第二代伊瑪目,貝克無法挽回敗局,因沙米爾回軍而得救[4]。1833年1月初,車臣尼亞隻餘下約3,000平方公裡土地[5],但由於帕斯凱維奇被調回聖彼得堡,俄軍退兵,車臣尼亞幸存。

1834年2月,哈姆紮特‧貝克解除沙米爾軍權,將沙米爾軟禁[6],並組織對俄反攻。但於哥紮提戰役被俄軍撃敗,貝克遭到部下暗殺,沙米爾繼位為第三代伊瑪目。沙米爾即位後與俄軍談和,並以賄賂北高加索駐軍總司令維魯明諾夫,車臣尼亞因此能休養生息[7]。1836年6月12日,俄軍不宣而戰,攻打車臣尼亞,戰爭再度開始。1841年6月14日,車臣軍於泰爾米河戰役大勝俄軍,將十二位俄軍將領處以酷刑,俄軍轉為守勢。[8]。1840年6月22日,沙米爾改國名為高加索伊瑪目國,成為高加索戰爭中各部族之領導者。1845年5月31日,伊瑪目國軍於第一次達戈戰役采取中央突破的方式,將俄軍分段包圍在達戈山谷並采取火攻,導致遠征軍大量燒死和餓死,高加索駐軍近乎全軍覆沒。1845年6月2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下令全國動員220,000士兵應戰,抵抗伊瑪目國入侵俄羅斯帝國。

1847年6月24日,俄軍於薩爾塔會戰以250,000士兵,將伊瑪目國軍隊24,000軍隊包圍,俄軍大勝,伊瑪目國軍死亡近半,殘軍撤回車臣地區。俄軍20多萬軍隊分四路追撃至車臣境內,大規模燒殺屠掠,1848年9月14日,俄軍於阿幹提會戰與伊瑪目國展開決戰,伊瑪目國慘勝,守住瞭西南達吉斯坦,但已無力反攻俄軍,由於1848年革命爆發,俄軍退兵。

1858年,俄國決定平定伊瑪目國,由亞歷山大‧巴米亞京斯基元帥率132,000軍隊由基輔和阿斯特拉罕南下,會同高加索各軍63,000人攻打伊瑪目國,俄軍用瞭六個月時間平定瞭車臣地區,並約束軍紀,嚴禁士兵燒殺搶掠。1859年2月3日,俄軍侵入達吉斯坦西南部,1859年8月25日,沙米爾在吉倫戰役後向俄軍投降,伊瑪目國滅亡。亞歷山大二世準許沙米爾保留伊瑪目頭銜,以勸說尚在抵抗中的切爾卡斯人投降,1864年3月18日,最後一支抵抗軍在頭目克倫杜戈指揮下向俄軍投降,高加索戰爭結束。

歷時約半世紀的高加索戰爭結束,也標志瞭俄羅斯對北高加索的全面征服。俄軍在高加索戰爭的傷亡數以萬計,付出瞭很大代價,回報卻隻有高加索山脈的少數礦坑和通行山谷,更因一連串的戰爭罪行孕育出車臣人對俄羅斯人的深仇大恨,影響深遠。戰後巴米亞京斯基元帥主導成立軍政府,對戰區人民給予瞭物資援助,並建立政府機關。但1865年軍隊撤走後,俄羅斯帝國地方官員對高加索山民的暴政依舊,不久後再度爆發瞭1877年車臣及達吉斯坦起義。

④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6月,路易·斯坦尼斯瓦夫·塞維爾伯爵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的使節,前來請求俄國參與第三次反法同盟,對此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元帥大力反對,認為出兵會白白耗費國力。而且新成立的法國實力未明,貿然出兵隻會導致大的損失,應該斷然拒絕。對此亞歷山大一意孤行,認為必須參加,並且曾經公開訓斥庫圖佐夫。1805年8月9日,神聖羅馬帝國、英國、沙俄、那不勒斯、瑞典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對抗拿破侖軍隊在歐洲的擴張。1805年11月亞歷山大回應應弗朗茨二世的求援,親自帶兵進入歐洲,結果卻在1805年12月2日的奧斯特裡茨戰役(又稱“三皇會戰”)中遭受慘敗,損失接近四分之一的遠征軍。亞歷山大本來打算沖進戰場親自與拿破侖一決高下,但被其弟君士坦丁大公強行拉回陣地後方。亞歷山大最終在臣下的拼命保護下突圍離開戰場,而君士坦丁大公更親率冬宮近衛軍殿後,身受重傷。此役總共導致二十位俄軍將領死亡,亞歷山大聽聞消息後傷心得在軍營中哀嚎,向士兵立誓生死與共,激勵他們化悲憤為力量。並且在回國後親自登門向庫圖佐夫認錯。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註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