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同行評議制度的那些事兒

百里香煎鱼 2024-04-06 02:48 16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歡迎來小薇的日更公號科研顯微鏡,如果親比較缺乏SCI寫作經驗,自己修改起來費時費力,效果還不一定好,時間久瞭創新性下降,可以請小薇進行評估,或修改潤色哦。


大傢好,歡迎來到A科研顯微鏡聊科研!今天小薇跟大傢一起嘮嘮同行評議制度的那些事兒~祝大傢SCI成功發發發!

點贊、轉發、關註我們,還有更多科研資料可免費獲取!

我們在投稿後會得到的第一個消息就是Received,而在此之後便是漫長的Under Review階段,在此階段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同行評審(Peer Review),那麼大傢對於同行評審這一關鍵環節是否有所瞭解呢?在投稿過程中,您是否遇到過同行評議,或者各種不同類型的同行評議?您知道不同類型的同行評議有什麼區別嗎?

1.什麼是同行評議(Peer Review)

所謂同行評議,就是由文章作者所在領域的專傢對文章進行獨立評估,其目的是評估文章的總體質量以及是否適合出版。

當你的manuscript提交到期刊官網,期刊編輯進行簡要審閱,將符合期刊要求的manuscript分發到相關的同行專傢(一般是3個),由他們進行評審並給出意見,然後期刊編輯綜合專傢的意見來決定是否接收該manuscript。

2. 同行評議的作用

如今,同行評議成為瞭學術出版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之一。它有助於確保學術論文的質量和可靠性,幫助學者發現自己研究中的漏洞和不足,從而完善研究思路,推動學術研究的進步。

同行評議的系統研究可以解決一些重要的問題,比如何時進行同行評審能夠高效率地篩掉質量較差的稿件,給可發表的論文提供一些實質性建議。研究同樣可以揭示編輯是基於稿件質量還是作者的聲譽來做決定。同時,這又有助於開發評估評審質量、嚴謹性和完整性的分析工具。作者、編輯和審稿人可以用這些工具來評估稿件,出版商、科學協會和其他公共組織也可以利用這些工具來改進監查過程。

3. 同行評議的流程

(1)首過審閱:這是論文發表中的第一道審核關!期刊的編輯獲得提交的文章後,進行首次評審,以確保文章符合該期刊的質量要求。根據這一步的結果,編輯要麼直接拒絕這篇文章,要麼把它交給下一階段的評審。

(2)同行評審:在這個環節中,由與該文章主題相關的專傢對文章進行同行評審。在拒絕、要求修改或接受該文章之前,專傢小組會檢查文章中內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3)修訂環節:如果同行評審人員要求作者對文章進行修改,則作者必須進行必要的修改。修改完成後,作者需要將文章再次提交給同行評審人員,進行再一次的審核。經過二次審核後,要麼拒絕文章,要麼批準文章發表。

4. 同行評議的起源

關於同行評議的起源,目前國內外主要有3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起源於9世紀末的敘利亞。當時的地區性醫療委員會為確保行醫符合行業道德規范,對自由流動醫生的診斷報告建立瞭一種類似同行評議的復核制度。第二種說法,起源於1416年威尼斯共和國實行的專利授權。確定是否給發明者授予新發明、新工藝的專利權時,采用的做法類似於後來的同行評議方法。第三種說法,起源於1666年英國皇傢學會采用同行評議方法審核《哲學匯刊》論文手稿的機制。從歷史維度看,同行評議的操作多種多樣,但是否建立起學術共同體內部有組織地進行學術交流和質量控制的有效制度才是關鍵。從理論維度看,英國皇傢學會是一個獨立的社團,其基本功能就是增進本學科或相關學科之間的學術交流。學會、學術期刊與學術年會,構成瞭“三位一體”的學術體制。所以說,《哲學匯刊》開啟瞭同行評議的最早實踐。

5. 有哪些主要的不同類型的同行評議

(1) 單盲同行評議(Single-anonymous peer review):如 Cell。

在Peer review這一環節,85%的論文采用單盲審核,這是所有評審類型中最常見的一種。在這種評議模式下審稿人知道文章作者的身份,但是作者不知道審稿人的身份。這是自然科學與工程以及醫學期刊上最常見的同行評議方式。

由於匿名機制,審稿人不用擔心文章作者對於評審意見的嗔怪和抱怨,可以給予文章更加全面且誠實的反饋。

(2) 雙盲同行評議(Double-anonymous peer review):如 Nature。

在這種模式下,審稿人並不知道文章作者是誰,作者也不知道審稿人的身份。雙盲同行評議在人文學科和一些社會科學領域尤為常見。

許多研究人員喜歡雙盲同行評議,因為他們認為這種模式比單盲同行評議更公平。審稿人可能會因為文章作者的資歷,性別或國籍等信息而產生無意識的偏見,從而影響對於文章的判斷,而雙盲同行評議則可以有效避免這一點。

但值得註意的是,即使文章已經被匿名處理,但作者的身份仍可能無法避免被他人識別,對於那些工作在一個非常精專領域的作者來說尤甚。審稿人可能會通過作者在學術會議上提出的想法或者其寫作風格而察覺到作者的身份。

(3) 開放同行評議(Open peer review):如 GigaScience, Frontiers。

開放式同行評審是指在最開始,雙方的身份就被對方知道,常被使用於在線開放存取期刊中,比如 BioMed Central的期刊系列 PLOS ONE。其實現在很多期刊都提供審稿人這樣的機會,這一系統的好處是審稿人不能匿名隱藏發表他們不該說的負面的評論,例如對於作者發表不當的負面評論。

開放同行評議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最近的一項研究甚至確定瞭122種關於開放同行評議的不同定義。通常,開放同行評議指的是審稿人知道作者的信息,而審稿人的身份將在審稿或出版過程中的某個時間點公開給作者。

在開放同行評議模式下,評議報告以及審稿人的姓名可能會和被評議的文章一起發表。一些開放評議期刊還會發表文章的所有早期版本,以便讀者能夠看到在同行評議後,文章的哪些部分進行瞭修改。

(4) 出版後同行評議(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如F1000 Research。

在這種模式下,作者的文章在發表前可能仍要經過上述其中一種的同行評議,又或者,文章在經過一些基本的檢查之後,會被立即發佈。但無論哪種方式,一旦文章被發表,受到邀請的審稿人或是文章讀者就可以為文章添加評審意見或評論。

6. 同行評議的發展

(1) 一是建立共享專傢庫機制。水平高、數量足的專傢隊伍是保障同行評價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建立分類別、分學科、分層級、分地域的共享專傢庫,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同行評價中專傢抽取問題。共享的基礎是共建,共享專傢庫的組織可按照一定周期,制定統一專傢遴選標準,采用組織推薦、個人推薦、學者自薦及邀請等方式進行專傢初步遴選,對選出的專傢名單以網絡等形式公示公開後確定專傢名單,最後是建立信息詳實的專傢庫,以便為各項評價抽取合適的專傢。中辦、國辦2018年7月印發的《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中指出要“將學者在期刊的任職,比如期刊的主編、編委、審稿專傢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將學者在評價專傢庫中任職或者將參與同行評價作為評價指標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專傢對評價工作的積極性,促進評價質量的提升。。

(2) 二是探索開放評價新模式。單盲評審和雙盲評審是目前同行評價的主要形式,開放評價是新的趨勢。開放評價包括公開身份、公開評價意見、公眾參與評價過程、評價對象與評價專傢交流等方面。公開身份包括評價專傢和評價對象之間身份的單向公開、雙向公開及向公眾公開;公開評價意見包括署名公開評價意見及匿名公開評價意見;公開時間可選擇評價前、評價中或評價後公開。逐步建立開放評價平臺,發揮集約優勢,避免散兵遊勇。目前,開放期刊論文同行評價已經有較為成功的案例,如F1000Resarch、Froniter和Pubpeer等是國外較有代表性的開放同行評議期刊和平臺,實現向外界公開評議專傢信息、評議意見、建立作者與評議專傢交流通道等功能。這種開放評價模式提高瞭評價透明性,在一定程度也是對評價公正性的倒逼。。

(3) 三是完善同行評價報告制度。在現有操作規范和規章制度基礎上,應針對學科特點建立參考性評價指標體系,根據評價目的建立評價流程操作指南,建立健全專傢回避制度、輪換制度、激勵制度和監督制度,完善評價活動後的評價報告制度,增加評價活動的科學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早在1978年和1981年,針對美國國傢科學基金評審中出現的同行評價疑義,美國科學院科學與公共政策委員會就組織專傢進行瞭連續6年的調查,發表瞭兩份關於“美國國傢科學基金會的同行評議”調查報告。為更好地發揮同行評價作用,完善的同行評價報告制度勢在必行。

小薇致力於生物醫學前沿研究,多次參加國內外相關學術會議並發表過多篇高水平論文。對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充滿熱情,擅長創新性思維和團隊協作。一直秉承“求知於科研,服務於科研”的理念,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為疾病診治和公共健康做出更多貢獻。同時,小薇也熱衷於科普工作,努力將復雜的科學知識轉換為通俗易懂的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薇粉們還有什麼想要瞭解的知識呢?歡迎給小薇留言反饋吧,我會第一時間查看和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