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師姐新傳考研#

沃爾特·李普曼是傳播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者,他以豐富的新聞傳播實踐和宏闊的理論視野提出瞭有關新聞傳播的諸多理論洞見,對新聞職業規范的恪守和對職業榮譽的珍視也為後世留下瞭光輝的典范。我國學者陳力丹評價道:“現在傳播學的許多理論、模式,似乎都能看到李普曼當年論證的影子。”

人物介紹

沃爾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1889-1974),美國新聞評論傢和作傢,在宣傳分析和輿論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聲譽。代表作有《公眾輿論》《輿論學》《自由與新聞》《政治序論》《影子公眾》等,其中《公眾輿論》最具代表性,施拉姆稱之為傳播研究領域的奠基之作。美國著名專欄作傢詹姆斯·賴斯頓稱他為“我們時代最偉大的新聞記者”。

新聞傳播思想

01“新聞專業主義”思想

新聞專業主義是在新聞傳播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新聞傳播者應該遵循的最基本的行業規范。由於公共利益和商業利益的沖突,再加上新聞專業主義有賴於新聞從業者內心的自我約束,新聞專業主義往往從屬於次要地位,遭到忽視或踐踏。李普曼認為,新聞界的腐敗現象是由於對權力和利益的追逐,並且這種對職業規范的侵蝕往往不為人所註意,作為記者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他對大眾報刊格調低下、迎合低級趣味的現象予以抨擊,認為這種操作手法也是對新聞職業規范的違背。李普曼非常珍視記者作為公共利益的維護和捍衛者所承擔的公器職能,並由此提出高於一般社會成員的道德要求。

02“新聞自由”與“新聞客觀”思想

一戰後,出於戰時新聞管制的慣性延續,美國報刊業在政府管制和宣傳控制下,變得極端“愛國”。報刊編輯自封為“信念的護衛者”,他們認為報刊的最高職責是指導人民而非刊印新聞,是保護文明而非報道國內外的重大事件。當國傢利益需要時,甚至可以拋棄追求真理和公正的目標。

李普曼認為,報刊是社會公器,其首要職責是向社會持續提供真實、可信、有意義的新聞。基於上述認識,李普曼提出瞭關於新聞自由的觀點,把新聞自由的實現途徑建立在事實的堅實基礎上。他認為現代社會是規模化的大眾社會,復雜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系統,使得人們不得不依賴於專業化的特定信息傳播機構,從而依賴媒體的中介把握社會和周遭的生存環境。他將新聞自由置於堅實的事實基礎之上,使得新聞自由具有確定性並且在新聞傳播實踐上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李普曼從民主社會對事實的需求出發,拓展瞭新聞客觀性的相關基礎理論。新聞從業人員報道事實,他認為最為重要的是客觀檢驗的理念。他提出“客觀”有助於新聞界實現自己在民主社會中的功能,將新聞報道客觀性提升到科學層面,賦予實現新聞自由的重任。李普曼選擇客觀性作為新聞專業化依據,認為追求科學的方法不僅能使新聞業專業化,而且能使它更加自由,更富有英雄氣息。客觀性是西方媒介專業化的一個標志。

“輿論觀”思想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肯定輿論強大力量的同時,認為公眾可以自發地形成正確觀念,相應做出正確選擇。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的思考,可以看成是對盧梭輿論觀的批判和反駁。李普曼剖析傳統輿論觀,對輿論的可能性和理想化功能進行瞭質疑,把輿論從自然理性主義拽回到經驗權能主義中。在他看來,當下的公眾並不可能自發地產生正確的公意(即理性的輿論),更不能主導政府決策。這李普曼公眾輿論思想的關鍵。

“擬態環境”理論

李普曼有關“擬態環境”理論的闡述來自於柏拉圖的“洞穴隱喻”。“擬態環境”就是媒體所報道和反映的現實圖景,但由於媒體有自己的利益訴求,並且有一套比較成熟的反映現實的機制,由此媒體圖像所展示的“現實”就與客觀現實有瞭較大的差距,我們看到的真實是新聞媒介中的“媒介真實”。“擬態環境”理論對傳媒隱性功能進行探討,從傳媒本身運作機制及人類生存困境的角度做瞭富有洞見的闡釋。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提出:新聞媒介影響“我們頭腦中的圖像”,並由此開創瞭“議程設置”理論的淵源。“擬態環境”的生成與大眾媒介的把關人也有密切關系,把關人的行為標準也常常體現在大眾傳播媒介所創造的擬態環境上。而細究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思想脈絡,李普曼“擬態環境”的影子同樣清晰可見。

“刻板印象”思想

刻板印象也稱“刻板成見”,指人們對待人和事物的固定看法而形成的成見。李普曼將“刻板印象”運用到新聞傳播領域,並指出,記者在處理新聞時往往會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從而造成新聞報道和客觀實際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強化瞭“擬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李普曼對“刻板印象”的運用,引發瞭“新聞框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框架理論”來源於美國社會學傢歐文·戈夫曼的《框架分析》,一些從事媒介研究的社會學者用框架理論分析新聞媒介如何使用框架呈現社會真實,所形成的“新聞框架”理論就是指李普曼所說的“刻板印象”導致的記者對報道對象進行把握的“社會圖景”。傳媒所呈現的“現實圖景”是“新聞框架”的結果,如果是真實的,也是“新聞框架”後的“真實”。與“刻板印象”一樣,“新聞框架”作為新聞傳播者一種操作事實的機制,也具有事實歪曲的弊病。

“局內人”與“局外人”

20世紀初,李普曼對當時美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新移民、城市腐敗等問題表示瞭深刻的擔憂,希望政府由職業管理階層來統治。他從社會學角度提出瞭“局外人”與“局內人”的概念,前者指一般的公眾,後者指少數“社會賢能”。他認為,“局外人”缺少知識和理性判斷,他們沒有能力對社會政治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對公共事務作出正確判斷的任務不得不交給那些受過專業訓練、能夠接觸正確信息、頭腦中不存在偏見和教條的“局內人”。基於這種“局內人”的精英意識,李普曼認為,報刊至多隻能引起人們對某一個事件的關註,它不能提供“事實”,不應寄希望於新聞能表達人民的意願和事實的真相。

參考資料

【1】劉 玉 – 簡論李普曼的新聞傳播思想

【2】蔡幗芬 – 李普曼新聞思想的變遷

【3】陶書霞 – 論沃爾特·李普曼在傳播學史上的學術地位

【4】張 楠 – 重識李普曼:新聞傳播思想的價值與局限

【5】沈 穎 – 論擬態環境與把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