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註“心儀腦”查看更多腦科學知識的分享。

關鍵詞:精神障礙、強迫癥

看完這些圖片你是不是高呼強迫癥看瞭好舒服or逼死強迫癥

強迫癥(OCD)是一種高度流行和嚴重的神經精神障礙,在全球范圍內發病率為1.5-3%。然而,盡管強迫癥給公眾帶來瞭明確的健康負擔,癥狀標準也相對明確,但有效的治療仍然有限;

什麼是強迫癥呢?

早上出門的時候我會在出門前檢查一遍自己的包裡面有沒有帶充電器和鑰匙,上瞭地鐵站還是會重復操作一遍;坐高鐵出行,總會反復檢查身份證有沒有帶;開車出去總會反復確認有沒有鎖車門,這些經歷你是不是似曾相識?

隨著對強迫癥的臨床表現、病理機制和幹預效果的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強迫癥的診斷標準也應該發生相應地調整。強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精神障礙,其特點是反復出現令人痛苦的強迫思維和/或強迫行為(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強迫譜系障礙(obsessive-compulsive spectrum disorder)指一組與強迫癥的發病及臨床表現有一 定相似之處的精神疾病, 包括進食障礙、軀體變 形障礙、疑病癥(hypochondriasis)、慢性抽動障礙 (chronic tic disorders), 病理性皮膚摳挖癥(skin picking), 病理性賭博等(Abramowitz, McKay, & Taylor, 2008)。強迫譜系障礙與強迫癥有共同的強 迫思維和行為儀式(例如軀體變形障礙, )或者重 復肌肉運動的行為與強迫行為類似(例如, 拔毛發 癖, 抽動障礙)。除瞭癥狀上相似, 這些障礙之間 經常發生共病。

強迫癥的發病起因

研究發現,強迫癥患者的平均患病年齡為 19-29 歲,其中 30%-50%的患者於中學時期開始發病,這說明強迫癥的產生可能與青少年的心理發育和傢庭環境有關。

強迫癥的產生還與社會環境有關,其中學校是影響青少年成長很重要的因素。尤其學校的管理風格、教學環境及教師的 人格特點對青少年的人格發育有影響。學生中最常見的是考試強迫癥,該癥狀會嚴重影響學生在考試中的正 常發揮,打擊學生自信心,造成學生更大的心理壓力,使強迫癥狀加重。

工作環境是引發成年人強迫癥產生的重要因素。工作環境競爭激烈,淘汰率高,壓力大,在這種環境下工作主觀幸福感會降低,有性格缺陷的人極易產生強迫心理或強迫行為,從而患有強迫癥。

強迫癥的認知研究匯總

強迫癥的註意特征表現為:持續性註意沒有受損,對不重要的環境細節給 予過多的關註;Kuelz等人回顧前人研究發現,強迫癥患者在Stroop測驗 上,有些研究表明其成績顯著差於健康對照組,而有些研究 卻沒有發現兩組存在差異;

強迫癥的記憶特征表現為:有研究支持強迫癥患者的言語記憶存在障礙,但實驗結果受臨床變量的影響較大,言語記憶受損程度與發病 年齡和強迫癥狀的嚴重程度有關;Savage等使用用復雜圖形測驗(Rey-Osterrieth Complex Figure Test RCFT)測量強迫癥患者的非言語記憶,發現在臨摹圖形的時候,強迫癥患者 會過多地關註無關細節,且在即時回憶和延時回憶所包含的信息量顯著低於健康對照組,多元回歸分析進一步提示即時回憶障礙可能是由組織策略障礙所調節;

強迫癥的執行功能特征表現為:反應抑制是指抑制不符合當前需要的或不恰當行為反應的能力,是執行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用Go/Nogo任務、 停止信號范式(Stop-signal Task,SST)等來測量。已有的多數研究支持強迫癥反應抑制能力受損;Cavedini等和 Kashyap等均發現強迫癥患者組在河內塔(TOH)任務中的表現明顯不如健康對照組,強迫癥組和健康對照組在計劃能力雖然在正確性上不存在差異,但相對於抑鬱癥組、疼痛障礙組或健康對照組,強迫癥患者在最初的正確移動時間和 隨後的移動時間有顯著差異,強迫癥患者的計劃能力障礙似乎會導致空間工作記憶障礙,其後果是難以在記憶中保持一個行動計劃;

腦電、腦成像的強迫癥研究匯總

吳茜茜、朱春燕等2019使用事件相關電位的技術手段以N2和P3成分為指標分別測量瞭強迫癥組和正常對照組,結果發現腦電成分上,強迫癥組 N2(P<0.05)P3(P<0.05)的波幅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證實瞭強迫癥患者的認知靈活性受到損傷。

彭敏、朱熊兆2004使用腦電圖記錄強迫癥患者的數據,計算各個頻段的功率,結果發現有腦功能損害的強迫癥患者較無腦功能損害的患者波功率增加,提示強迫癥的發病和腦功能損害機制可能都與額部功能不良密切相關;

Herrmann等通過腦地形圖的測量發現強迫癥患者前額葉前額葉註意抑制不足。Bokura等事件相關電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 的研究表明,Go /NoGo條件反應抑制時外側前額葉眶回有明顯的N2P3波反應;

Gohle等通過對強迫癥患者聽覺P300進行溯源分析,驗證瞭之前的研究者所做出的假設,即強迫癥患者在與認知加工過程及註意集中相關的顳頂聯合區和海馬區中同樣存在皮質過度激活現象,這提示強迫癥患者額腦功能異常不隻是個別腦區的異常,有可能涉及到更多的大腦區域;

張楊等用MRI技術研究瞭21例未經藥物治療的強迫癥患者和21例健康被試者,發現強迫癥患者與健康被試者相比雙側眶額葉的灰質出現瞭明顯萎縮,張楊等的研究發現,強迫癥患者與正常被試者相比雙側前扣帶回的灰質明顯萎縮。有研究顯示,強迫癥患者與健康被試者相比右側丘腦的灰質結構顯著減少,脫氧葡萄糖水平顯著增加;楊濤對首次發病未服藥的強迫癥患者的靜息態腦功能研究發現顳下回的血氧水平依賴信號顯著低於對照組。Hou等也發現瞭強迫癥患者的顳葉存在異常,且強迫癥患者與他們的一級親屬的左側顳中回的功能異常存在一致性;

J Liao,T Li等使用fNIRS技術,使用言語流暢性任務(Voice Fluency Task VFT)對70例強迫癥患者進行的研究表明與健康對照組相比,強迫癥患者組前額葉和顳葉皮質的大部分區域,包括雙側框額葉皮質(OFC),右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FPFC),雙側下前額頁皮質(IPFC),雙側前額葉皮質(FPC)的氧合血紅蛋白濃度變化較小;

目前研究較為一致地發現強迫癥患者的前額葉灰質體積減少、白質體積增加。如陶甜美的研究發現瞭強迫癥患者的右側羅蘭迪克島蓋、雙側直回的灰質體積減少。Park等的研究發現強迫癥患 者的背外側前額葉的白質體積增加;Yang 等研究發現瞭強迫癥患者經過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後,左側小腦和小腦蚓體激活顯著降低。這說明小腦在強迫癥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它的功能會隨著強迫癥狀的改善而恢復;

強迫癥的幹預

王昕、張珊珊等2020研究發現現討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LF-rTMS )刺激於輔助運動前區(pre-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pre-SMA )對改善OCD癥狀有一定效果。

在應用rTMS 治療OCD的研究中,有20%以上的究將SMA(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SMA)作為刺激靶點。關於對不同皮質區應用 rTMS 進行OCD治療的報道中,發現以 SMA 為靶點的 rTMS 較針對其他腦區的rTMSOCD的癥狀改善作用更明顯,故在rTMS治療OCD的靶點選擇上,可將SMA作為首選的刺激位點之一;

DLPFC(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是最早開始應用於探索 rTMS 與OCD治療間關系的腦區。meta分析顯示,約70% 的研究者選擇DLPFC進行試驗;約60%的研究結果表明,OCD患者經過以 DLPFC為靶點的rTMS治療後癥狀有所改善。

大量研究證實tDCS(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在治療強迫癥方面具有較好的療效,但研究中使用的刺激區域及刺激范式不盡相同;

陳美英、陳尚坤2017使用生物反饋技術對對60例強迫癥患者進行瞭治療,結果發現生物反饋聯合常規藥物治療強迫癥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

東振明、孫芳等2016年使用正念體悟療法對強迫癥患者進行幹預,結果發現正念體悟療法幹預強迫癥有效,能顯著緩解來訪者的強迫癥癥狀,降低其主觀痛苦程度,恢復其社會生活功能。

筆者水平有限對文獻的摘錄和搜集有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Ahmari, S. E. , & Rauch, S. L. . The prefrontal cortex and ocd.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 孫凌, & 王建平. (2013). 強迫癥診斷研究的新變化. 心理科學進展, 21(6), 1041-1041.

[3] 趙科, 楊峘, 曹玉萍, 李飛, 張宇, & 張亞林. (2018). 強迫癥的認知行為治療及相關神經影像研究進展. 中國藥業, 27(3), 92-95.

[4] 岑偉紅, & 鐘明天. (2015). 強迫癥神經心理學特征的相關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023(002), 294-297.

[5] 吳茜茜, 朱春燕, 餘鳳瓊, 睢鵬嬌, 張蕾, & 羅玉丹等. (2019). 強迫癥認知靈活性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000(002), 86-90.

[6] 彭敏, & 朱熊兆. (2004). 強迫癥患者腦電圖的量化分析.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4(002), 91-93.

[7] 王海星. (2012). 強迫癥事件相關電位的研究進展. 醫學綜述, 18(010), 1508-1511.

[8] 曾敏怡, & 盧寧. (2017). 強迫癥腦成像研究進展. 華西醫學, 032(012), 1950-1954.

[9] 王昕, 張珊珊, 孔焱, 陳以琳, 蔣常蓮, & 葉蘭仙. 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輔助運動前區治療強迫癥的療效分析.

[10] 陳美英, & 陳尚坤. (2017). 生物反饋治療對強迫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 中國當代醫藥, 24(034), 52-54.

[11] 東振明, 孫芳, & 劉興華. (2016). 正念體悟療法幹預9例強迫癥效果報告.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 17-22.

[12] 李璞玉, & 王振. (2019). 重復經顱磁刺激在強迫癥治療中的應用.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39(12).

[13] Liao, J. , Li, T. , Dong, W. , Wang, J. , Tian, J. , & Liu, J. , et al. (2018). Reduced prefrontal-temporal cortical activation during verbal fluency task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multi-channe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study.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