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讀書筆記

爱希 2024-09-16 02:00 5次浏览 0 条评论 taohigo.com

| 第一章 | 認識共情:共情其實有兩面性

通過共情——就是那種能看透別人的內心和靈魂、知道他們的想法、感受他們的情緒的能力——納粹分子能夠精心算計並掌控受害者的恐懼,以最終摧毀他們。

| 第二章 | 我為什麼研究共情:大衛的故事

我不會再給他人的行為貼標簽,借此把個人都變成一些抽象概念。

對於那些正在受苦,並在尋找方法來結束痛苦的獨特個體,這些理論根本無法穿透表象,去展露他們的內心和靈魂。當人們與他們在這個世界上至愛的人之間斷瞭連接時,這些理論也不能跟他們所感受到的絕望進行對話。

| 第三章 | 共情的產生:為什麼看你那麼疼,我也覺得疼

每當我們被共情地對待,即人們能準確地理解我們的想法和感受並能敏感地給出回應時,我們就知道我們值得被如此溫柔相待。我們對自己的共情能力也會快速提升,因為我們自己能鏡映出外部世界告訴我們的自我價值。隨著我們不斷成熟,思維腦逐漸掌控情緒腦,我們會逐漸想去給予我們曾被給予的東西,把我們自己感受到的信任、信心和愛再鏡映給這個世界。

| 第四章 | 表達共情:道理我都懂,隻需要你片刻的理解和包容

同情是為瞭安慰他人,而共情則是理解他人。共情需要在情緒上保持一定的距離——你要從悲傷、恐懼和憤怒中走出來一點,跟它們產生一定的距離,在這個距離空間裡,你的想法才能對你的感受產生鎮靜的效果。共情需要把有傾向性的偏見放在一邊,並控制住那些自動進行評判和譴責的沖動;還要把復仇的渴望平息下來,取而代之的是渴望理解他人,而這最終可能意味著要原諒他人。

共情的核心是理解,隻有在理解之後才能給出解釋。在努力理解的過程中,共情會提出問題,並且拒絕那些過快的回答。共情最有力量的說法之一就是“我不知道”。鑒於現有答案太過草率或片面,共情會促使人們開始去尋找方法來擴展整個畫面,以建立更全面的理解。

研究共情的心理學傢都會強調,既要能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緒,然後還要能帶著對每個人和每個情境獨特性的尊重來給出回應。

1.使用開放式問題。2.放緩節奏。3.不要匆忙做出評判。4.關註你的身體感受。5.向過去學習。6.讓故事充分展開。7.設定邊界。

問開放式問題是在表達共情,因為這樣能傳達出對每個人獨有的反應和回復的尊重。在你問出一個開放式問題的時候,你是想從他人那裡瞭解到事實並進行溝通,而且你是真心對他的看法感興趣。這相當於你先交出控制權,允許他人把你引領到他想要或者希望你去的地方,而不是你努力把談話帶到一個指定的方向上。封閉式問題就像是把他人關在門外。

當情緒爆發的時候,花點時間來思考、回想一下是很有幫助的。把節奏放緩能讓我們的想法跟得上這些情緒,往產生情緒的情境中加入一些鎮靜和歸因。有意識地努力把節奏慢下來,其實就是在讓共情表達出來——正如心理學研究者所發現的那樣,共情在過熱(或過冷)的環境裡是無法生存的。就像植物需要光照和陰涼的均衡一樣,共情在極端條件下也會枯萎。

幫他人把節奏放慢下來,對情緒進行遠觀,是你對他們表達共情的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因為當共情起到降溫和安撫的效果時,我們就能夠重獲平衡,可以對我們的想法和感受產生更準確的理解。我對麥克的共情就可以讓他放慢節奏,也更清楚地理解瞭他自己的行為。隨著我們治療關系的繼續,他對自己的共情逐步發展起來,也學會瞭在沒有外界幫助的時候如何放緩節奏。

你的心情能被你身體的生理反應所改變。所以,微笑能讓你的神經系統安靜下來,心情好轉;而眉頭緊鎖能讓你的感覺更消極或者更嚴苛。

特別註意我的面部表情、語調的變化、手勢甚至姿勢,因為我知道這些軀體反應能夠激發出別人強烈的情緒反應。同時,我也會仔細地監控我自己的軀體反應,以獲取關於他人情緒狀態的一些線索。

當我們學會把過去和現在分開來看時,我們才能客觀地看待事情。他人強烈的情緒不一定跟現在發生著的事情相關,卻總是源於過去未處理的沖突或是艱難的生活環境。

“當一個充滿自我怨恨的人猛烈抨擊你的時候,”他會說,“想想真正的原因。憤怒經常源自長期的屈辱或恐懼,而那段歷史跟你毫不相幹。你隻是恰好在一個不對的時間出現在一個不對的地方。不管她怎麼指責你,都不要為別人的不安全感買單。”

憤怒是感知到脆弱感和無力感的表現。“你可能會在某個特定的情境裡感覺到很無力,”我父親經常告訴我,“但是我肯定地告訴你,總是有一些可以利用的資源的。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真正無可反抗的時候是極少的。”如果我們相信瞭自己沒有能力,或者覺得被低估瞭或沒有被賞識,我們的反應會是沮喪,甚至覺得屈辱。這些情緒會產生憤怒、攻擊、暴力

當我們陪另一個人站在懸崖邊上時,共情會提醒我們這是那個人的旅程,我們出現在那裡是為瞭陪伴和幫助他。我們的作用不是引領而是跟隨,不是主導而是參與,不是為瞭總結性發言而是為瞭讓溝通能持續流淌。我們表達共情的方式就是讓自己完全參與到故事當中,盡自己所能去幫忙,並感恩自己也能成為這段經歷的一部分。

一個人深深的不安全感是不會因為知道瞭他人有同樣嚴重的問題而被治愈的。

共情能讓我們不帶偏見地去傾聽事情表層下面的意義;而要做到不帶偏見地傾聽,我們必須設定邊界。設定邊界不是說我們要對他人不在乎,或者讓自己不受他人痛苦的影響;相反,設定邊界是為瞭能給對方客觀的回應,為此,我們有必要保持自己的抽離狀態。

我們既依賴他人,也各自獨立,我們中最健康的人都是相互依賴的。我們走到一起又各自分開,總是維持著一個介入和抽離之間的平衡。在共情的指引下,我們知道什麼時候介入是必需的,什麼時候離開才是對關系最好的。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需要保持住共情所產生的那個平衡,要明白對於我們所愛的人來說,我們自己的邊界是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那種平衡的狀態會給予我們所需的洞察和理解,這樣既能清晰坦誠地表達我們自己,又能尊重他人特有的需求、渴望、希望和夢想。

| 第五章 | 共情式傾聽:為瞭理解他人如何感知世界而傾聽

有句話說得好,我們都長瞭兩隻耳朵和一張嘴,所以我們聽的時間應該是說的時間的兩倍。然而,我們當中又有誰是聽的比說的多呢?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我們是真的在聽,還是隻在演練著等輪到自己的時候打算要說的那些話?我們是不是隻聽進瞭那麼幾個詞,而忽略瞭其他的內容?就像一個不停地進行“剪切、粘貼”的過程,其實我們隻註意到瞭其中那些好的部分。

做到共情式傾聽需要我們先停止以自我為中心來看這個世界,這樣才能全然地投入到另一個人的體驗當中。共情式傾聽需要我們集中全部的註意力,不僅要關註說出來的話,還要關註手勢動作、大體的姿勢、身體位置和面部表情。在共情式傾聽時,你要有意識地去放下你的傾向性;要學著如何與他人的情緒產生連接,但又不會被它們帶走,能先走進去,再退出來;然後,你還要去探索如何與不確定性共存,而且允許自己沒有能力給所有的問題都找到答案或解決方案。

一定要給他人機會充分地解釋自己,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後,在知道瞭你能知道的關於這個人的目標、動機、意願、恐懼、夢想和渴望的所有信息之後,就可以用這些信息做出評估瞭。隻有通過這種傾聽和評估的過程,你才能知道誰的建議應該被采納,誰的建議應該不予理睬。隻有通過仔細考量他人的品行特征,你才能判斷他人的建議是否合理,是否尊重瞭你的需求和渴望;你才能判斷他人的話是否帶著傾向性,是否隻是希望影響你的想法和感受以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

通過共情式傾聽——傾聽時不要帶有傾向性,也不要控制或引導談話

所謂傾向性聆聽,是指在聽他人說話時你已經有自己的想法,聽幾句話後你就開始用自己的經驗來填空,進而不再繼續聽那個還在不斷深入的故事。

如果從共情的視角來看,你就要盡量把這些先入為主的想法擱在腦後,除非這些想法能在當下的溝通中被證實。這是一個需要有意識地去做的過程,因為共情會渴望對新的經歷保持公平開放的心態

通過“消除”或忽略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男人能有效地掩飾或壓抑社交敏感性,而社交敏感性會讓他們被認為是不夠強大或不夠男子漢。所以,正如漢考克(Hancock)和伊克斯發現所言,“男人在社交中時常表現得不夠敏感,這與其說是跟他們擁有的能力相關,倒不如說是跟他們想要展現的形象更為相關。”

共情是一種天生的能力,會激發我們做出有憐憫心的利他行為;同情是一種情緒,是共享他人的恐懼、悲痛、憤怒或喜悅的一種被動體驗。同情意味著跟別人一起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共情則是到他人的內心裡去感受痛苦或體驗情緒。

同情像是油和水的混合,它們有接觸和相互作用,但一直都維持著各自的性狀——相當於兩個人在一起,各有各的體驗。而共情像是水和牛奶的混合,能使得每個人都變成瞭對方,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兩個人都處於共享著的同一種體驗中。

共情式傾聽總是以對方為中心,其目的是要讓對方感覺到他這個人被理解瞭。這意味著要從普遍現象中看到獨特性,要從麻木變得敏銳,從常見中看到罕見,從陳舊中看到新奇,從平常中看到非凡,從熟悉中看到陌生。同情總是回到過去,是表達出基於常規經驗而理解到的一種大概的感受;共情則是關註於當下,關註於現在這個具體的時刻所發生的事情。

所有的社交互動都是邊給予、邊獲取。

你可以時不時地問一下你的朋友、配偶、孩子或病人:“你覺得我在聽你說話嗎?你覺得我聽到瞭你想說的東西嗎?”在跟病人的治療談話中,我經常加一句“如果我理解錯瞭,你要糾正我哦,但我覺得你是想說……”或“給我的感覺是,不過我要強調一下,這隻是我的感覺……”或“幫我填一下空缺的部分吧,到現在為止似乎你想說……”通過這樣的話語,我發出瞭一個邀請,讓對方在這個註定會很復雜的共情式傾聽過程中幫幫我

下次你再跟老婆、朋友或幾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先把爭執暫停一下,用下面的規則來做個實驗:每個人在表述自己的見解之前,都要先準確地重述一遍前一個人的想法和感受,而且要讓那個人滿意。你很快就會發現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前,你需要去真正理解別人的思路框架——要能很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才有資格評論。

| 第六章 | 共情與愛:親密關系的柔化劑

理想的圖像是想象出來的產物,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我們隻有在願意把他人看成是他們本來的樣子、是一個錯綜復雜的人時,才能夠體驗到真正的親密感。

在這個互動中,我的病人相信我生他的氣,而事實上是他很生我的氣。這就是投射——在他人身上看到瞭你不想在自己身上看到的一些想法、情緒和行為。我的病人是在把他的憤怒投射給我,因為這個情緒對他來說太過強烈,他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投射經常是無意識的。心理學傢有時也稱它為投射性認同,就是我(投射者)在你身上看到某些東西,然後就可以對此抱怨,而不用去審視或評估我自己。

投射與我們在關系的理想化階段中經常體驗到的“圖像之愛”緊密相關。在圖像之愛階段,我把你看作是完美的伴侶,是能帶領我獲得救贖的最理想人選。當意識到你不是那麼完美或者沒有人會來解救我時,我就想要責怪你(或其他人)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就要投射,即拿起我的問題,把它們都貼在你身上,然後責怪你讓我的生活變得如此艱難。

我們把別人理想化,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被理想化;我們把自己的感受投射給別人,是因為那些感受與我們給自己創建出來的圖像不符。

一個人逐漸感覺到評價的核心在他自己身上。他越來越不用去在乎他人是否同意,去他人那裡找應該達到的標準,讓他人代替自己做決定或選擇。他會意識到選擇也在於他自己的內心,意識到唯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生活的方式能讓我自己深感滿意嗎?能真正表達我自己瞭嗎”。我覺得對於有創造力的人來說,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問題。

直面自己的錯誤是這個過程的第一步。采取行動去改變可以被改變的部分是第二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如果我們習慣於責怪他人、說謊、欺騙、不好好傾聽他人或者做事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僅僅意識到我們的這些不完美還不夠,我們必須要去做出改變。這些不完美會是我們行動的根源,我們成長的動力。隻有接受瞭我們有待進步這一理念,我們才能進入到那種成熟的、能隨時調整的,也能實現自我轉變的愛的最終階段——整合。

因為每個人都能接收到對方的想法和感受並做出回應,所以,每個人不但擴充瞭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且擴充瞭對方的感受和想法。與此同時,每個人在這段關系中都實現瞭成長。

不斷地重新評估你的理論信條。

當心自滿情緒。

不管你已經跟一個人一起生活瞭多久,你都無法瞭解到對方的全部,因為人是一直在變的。共情鼓勵人們去成長和改變,去成為或者變成新的樣子。

小心認知混淆。認知混淆,有時也叫作界限不清,其特征就是自我和對方邊界的混淆。如果你和我是“一體”的——有人會說這是親密關系的終極目標——那你在哪裡結束,我又從哪裡開始呢?共情能幫我們弄明白,雖然你和我是一體的,我們也還是(而且是必須要保持為)兩個人。即使在最親密和相愛的關系中,我們也總是要退回到自我當中。

隻有在實現我的過程中——在瞭解我自己、發現我自己、覺察我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情緒的過程中——我才能講出你。隻有當我完全成瞭“我”,我才能準備好全心全意地——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進入一段關系。

識別出他人的情緒,讓我們接收到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仔細傾聽他人說出的話語也要留意言語間的沉默,觀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安撫自我,學著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些共情的行為就是友情、親密關系和愛的基本元件。

“要知道別人的需要,背負他們的悲傷,這才是對人真正的愛。”

| 第七章 | 共情的陰暗面:借感受他人的痛苦來享受折磨人的快感

如果我們隻考慮自己,忘記瞭他人的需求,退守在隻有我們自己渴望的那個小空間裡,那我們就切斷瞭共情的能量來源,脫離瞭這個意義豐富的世界。

共情的陰暗面可能被那些全世界人都會覺得很善良、憐憫、體貼的人所利用,而且在看起來最不可能的時候不知不覺就用到你身上。

第一:不要一下子給出結論;第二:註意那些可能會讓你看不到全局的偏見;第三:隨時準備著從任何一個人身上,即使是那些看起來不像能教給你什麼東西的人身上,去瞭解人性的復雜。

但是如果有人一味忽略你的問題,隻關註他們自己,隻想確認你會回應他們的需求,那就可以很有把握地確信,他們熱情洋溢的表現下面有著一些更陰暗的動機。一定會有人從這個交換中獲益,而且這個獲益的人不太可能是你。

抵禦共情陰暗面第一步:分辨出真正的共情和有目的的共情

我把共情定義為準確地理解另一個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真正的共情是由真正關心他人和渴望去幫助他們而激發出來的,但有目的的共情則主要關註於他人能給你什麼(或者你能設法從他們那裡逃避掉什麼)。

最經常的情況是有目的的共情和真正的共情同時並存,即使是在最健康的關系中也是這樣。

真正的共情會讓關系既穩定又結實牢固,而被有目的的共情所驅動的關系總有一天會失去平衡,就像你坐在一個蹺蹺板上,對面卻坐瞭一個身型比你大一倍的人。因為雙方的能量差太過明顯,關系就失去瞭平衡,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摔下來。

如果想要理解你的渴求,就要去問問自己,在你的一生當中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也要把你以往的渴求和當今的渴望關聯起來。

共情能幫我們理解自己的渴求,看清這些渴求對我們生活產生的影響。問問你自己:我想要什麼?我又需要什麼?什麼物質財富能讓我的生活質量真正有所不同?什麼樣的成就能讓我感到滿意,能讓我的內心得以安寧?

對名氣、成功、敬仰和無條件關愛的渴求通常是因為想要彌補過去經歷過的失望。要想明白你一直以來的渴求是什麼,就需要去重訪你的過去,尋找一下哪裡缺失瞭共情。記住,渴求就是想去填補空缺的地方。那些空缺都在哪裡?它們代表瞭哪些原始的缺失?它們是在什麼時候,如何產生的?又為什麼一直沒有被填補上?

抵禦共情陰暗面第四步:保持註意力

高水平的情緒喚起會急劇降低我們處理信息並存入記憶的能力

我們的視野會變窄,共情也肯定受到影響。

一定要睜大雙眼,對自己的偏見和預判要更加謹慎。

我們都認識那些一見面就讓我們感覺很舒服的人甚至一見如故。但是,真正的親密關系(建立在真正共情的基礎上的親密關系)都需要時間來逐步建立信任。跟一個人聊上幾句,或有一次促膝長談,或首次約會很成功之後,不管你感覺有多麼親近,都要慢慢來。

共情需要一個平衡的溫度,可以用冷靜的反思把火熱的情緒平息下來。

退出和忽視肯定對關系有害,而發聲和忠誠則有助於維持關系的穩定和安全。

我們會努力去相互理解,而不是相互報復或傷害。共情會幫我們先把自身利益放在一邊。但是,如果關系要一直保持穩定和健康的話,共情就一定要能雙向地流動。

抵禦共情陰暗面第七步:遠離總是責怪他人的人

在不斷長大的過程中,孩子會通過跟深愛他們的大人之間的多次共情互動,來學習如何應對失敗,然後,帶著失敗繼續生活。他們會發現,即使犯瞭錯,他們還是會被接納、被愛的。隨著被接納,他們為自己的成敗承擔責任的能力會逐漸增強,他們的自我感也會不斷擴展。但是,如果他們的想法和感受沒有被理解,他們就會繼續責怪他人來保持自我感的完整。如果沒有被共情對待,他們就一直卡在責怪模式中出不來。

在生活中,你播種什麼就會收獲什麼。那些把自己的問題都怪在他人身上的人,肯定也會被很多人責怪;喜歡責怪他人的人也吸引同一類人。

抵禦共情陰暗面第八步:警惕別人為瞭他們的目的煽動你的情緒

如果他人為瞭他們自己的需求來煽動你的情緒,那在表面的關系之下就醞釀有共情的陰暗面。

如果你感覺到自己在乎的人正在按其想法操控你,一定要記得:沒有人比你更瞭解你自己。唯一的正確答案就是你通過努力、耐心、自律和堅持共情來找到的那個答案。

共情能為問題或困難找出每個人各自的答案,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沒有一個人會跟標準理論完美契合。我們也不能被整齊地貼上標簽,做好鑒定,蓋上圖章,碼放在架子上。不管我們多麼有智慧或有經驗,我們也不能決定別人應該選哪條路。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要給出坦誠的反饋——隻是我們給出的任何解釋和建議都要留有餘地,在繼續努力去瞭解真相的過程中還可以進行重新解讀。

抵禦共情陰暗面第九步:留意不一致的言行一致性是評估他人(更不要說你自己瞭)性格的一種重要方式。

當情況符合他們的需求時,他們就很善良體貼;不符合他們的需求時,他們就暴露出自私和粗心的行為。

如果你剛剛認識一個人,還看不出什麼苗頭時,就註意去觀察其做事的方式。

觀察這個人如何對待服務員、公共汽車或出租車司機,以及在超市裡跟她一起排隊的陌生人。

抵禦共情陰暗面第十步:記住,共情不是善良的同義詞

第二部分 共情,你真的做到瞭嗎

共情的行為誠實謙遜接納寬容感恩信念希望寬恕

| 第八章 | 誠實:清楚地看待自己,準確地理解他人

相對於跟別人說謊,人們從骨子裡更習慣於對自己說謊。

所有真正的智慧——跟他人相處的能力絕對是智慧的一種重要體現——都來自自我認知。

這位父親提出的問題、給出的評論和說話的語調都是在盡量表達出:他尊重兒子,也希望兒子能尊重他。由共情產生的誠實總是很尊重他人,尊重每個人的獨特體驗,並對關系賦予最高的價值。就像互相尊重一樣,共情接受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但也總是在尋找一個共同的立足點。

共情的準確性有賴於人與人之間實時地來回互動,而且每個人都要把對方看作是一個一直在改變、在成長、在適應的人。

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學會如何以幫助人而不是傷害人的方式來溝通我們的想法,來拓寬而不是收窄彼此的視野。

誠實是我們在關系中想要找尋的東西,但是我們要以不讓自己感到羞辱的方式來聽到真相,以不會讓我們彼此疏遠的方式來說出真相。

我們中的太多人都是一心要對人友善,以至於會以善良、無私、無條件的愛的名義做出一些冒犯他人甚至是傷害他人的行為。

苛責的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如果你花很多時間來批評或譴責他人的行為,那你很有可能也會花很多時間來批評自己。

誠實是想找出被隱瞞的東西。去找一找被隱瞞的地方,先在自己身上找,然後再在他人身上找。問問自己:我在隱瞞什麼?

| 第九章 | 謙遜:既知道自己是誰,又知道自己不是誰

要相信,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已經開悟瞭,除瞭你。他們都是你的老師,每個人都在做著正確的事情來幫助你學習耐心、完善智慧、完善慈悲。——佛陀

謙遜就是你既知道自己是誰,又知道自己不是誰的平衡之處。

每當我們把自己放在一個有特權的地方,認為我們很特殊,或者規則在我們身上不適用,或者我們不知何為“最重要的”,我們都是在削弱共情的力量。如果讓自己表現得跟他人不一樣,或者比他人更好或更聰明,我們就會產生出隻能帶來誤解的距離

即我們在生活中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彼此撫慰和關心。我們存在的首要原因並不是要成為那個最好的、最聰明的、最富有的或最漂亮的人,而是能像關心自己一樣關心他人。

我們並不是一座孤島共情的謙遜就在於,我們都是比自己更宏大的整體的一部分

我們是誰並沒有我們屬於哪裡和我們如何彼此相連那麼重要。共情總是會強調我們相互之間及與這個世界本身之間的內在的、強有力的聯系。

所以醫生和肉販都是好人,但是真正的善良不會在你忙完一天關門之後就停下來。

共情要求一種謙卑的愛、一種關心所有人的愛。共情之愛來自謙虛,就是要明白,在除去瞭頭銜和財富之後,我們的相似會多於不同。我們都是生命汪洋中的小小浪花。

共情把謙遜定義為一個平衡之處,在那裡我們既能認識到自己的強項,也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會讓自己過度陷於任何一個極端。因為謙遜,我們既能避開因為自己的成就而驕傲自大的陷阱,也能避開因為誇大自己的錯誤而感到氣餒這一同樣讓人自暴自棄的圈套。

謙遜跟我所說的健康自戀是同義詞,是指我們知道如何朝內對自己和朝外對他人都投註均衡的能量。

謙遜既與妄自菲薄相反,同樣也與妄自尊大相反。謙遜就是不要去做比較。自我就在現實中安全地存在,跟宇宙中的任何其他事物相比,既沒有更好,也沒有更糟;既不會比他們更大,也不會更小。它就是——一文不值,但同時也萬事俱足。

萬事萬物都以同樣的方式處於平衡。一棵樹就是一個奧秘,一朵雲也是一種啟示,每個人都自成一個宇宙,我們隻能一睹其中的富足。質樸的生活是如此簡單,但它為我們打開瞭一本書,而我們卻從未能超越書中的第一個音節。

謙遜就是我們內心的那個地方,在那裡我們安於自我,找到平衡。

共情所產生的謙遜註重努力去放下自己的理論和偏見,讓我們能夠帶著開放的心態進入每一個新的情境——就是禪修人所說的初學者心態,一種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想法,去除偏見、擦凈磨光的心態。

助人的共情直接來自謙遜,因為謙遜會讓人想成為一個更好(更理解他人、更關愛、更寬恕、更寬容)的人;而害人的共情則來自自大和驕傲——堅信你是宇宙的中心,他人隻有在對你有用的時候才有價值。

共情是一個需要付出努力的過程,要願意暫時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求能夠更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當我們把自己從中心移開,就為他人的視角和觀點讓出瞭空間。共情的能力會因謙遜而擴展、因自大和驕傲而收縮。

我弄不明白這個事情——你能幫幫我嗎?● 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你有什麼想法嗎?● 我覺得我迷路瞭——你能幫我找到路嗎?

把他人的需要置於你的需要之上

傾聽就是謙遜和共情的核心,因為當我們在真正地、深入地傾聽,讓對方感覺被聽到時,我們是把自己放在一邊的。

禱告是一種溫和地讓自己謙卑以尋求幫助的方式

凡上帝所造之物均有裂痕。——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 第十章 | 接納:我沒那麼好,你也沒那麼好

隻有當我們對自己的“好”和“壞”全都接納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如何接納既有強項也有弱點的他人。

共情把接納定義為一個含有三個階段的連續進化的過程。在第一個階段,我們學著接納我們自己的所有矛盾和復雜;自我接納之後會走到第二個階段,那時我們接納他人所有的矛盾和復雜;在第三個階段,我們接納兩個矛盾復雜的人相遇後產生的每一段人際關系中都不可避免會出現的那些矛盾和復雜。

當我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時,我就會改變。我覺得從客戶身上和自己的經驗中都學到瞭這一點——我們無法改變、也無法離開我們現在的樣子,直到我們徹底地接受我們現在的樣子。然後變化幾乎是察覺不到地就會發生。

我覺得如果你能把剛才跟我說的話說給你的教區居民聽——就是你也被這個不幸的事件所震驚,你也需要他們的幫助,就像他們需要你的幫助一樣。或許你可以告訴他們,你並沒有全部的答案,但是你相信團結的力量能讓大傢互相支持、互相關愛。”

我們隻有在接受自己是不完整的這個事實之後才能變得完整。

如果你真正地、坦誠地、完全地是你自己,我向你保證——你一定會遇到不喜歡你、不認可你、想要改變你的人。

在我的經驗中,經常批評他人的人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因為感覺不安穩,沒有受到保護,他們就容易斥責他人。

。使用你的評估技術,仔細去傾聽,仔細觀察以確保人們的行為跟他們的言語和表達出來的意圖相吻合,還要知道你可能會被哪些方式所操控。當你確信一個人是值得信任的,是真心在乎你的,那你就全身心地進入到這段關系中去。

找到能接納我們的人時,我們才能接納自己。這是在治療——讓孤獨和被誤解的痛苦的靈魂找到一個他們契合和歸屬的地方——當中經常發生的事情。他們不再逃離自己,開始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接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 第十一章 | 寬容:透過表層深度理解人性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偽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共情就是通過他人的眼睛來看世界,從而擴大我們的視野的行為和過程。

父親告訴我們,所有人的身上都有善與惡的能力。“知道瞭你也能作惡之後,”父親會說,“你必須要一直努力把你的重心放到善的那一邊。”

要做到共情,要求我們並不是用我們的眼睛去看他們的體驗,而是用他們的眼睛去看他們的體驗。

寬容的第四個基本步驟是保持客觀。想要寬容,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區分我們的看法和他人真實情況之間的差別。我們對他人的看法常常受我們的渴望和恐懼的左右。

不寬容的舉動總是會事與願違,因為這些舉動強化瞭我們擔心自己不夠好、隻能通過打壓他人來提升自己的那種恐懼。

話語、標簽、外號、閑言碎語和謠言可以對人影響很深,而且持續時間很長

憤怒對身體、心智、精神都有很大的破壞性。憤怒能減緩血液流向心臟,升高血壓,提高膽固醇水平,影響免疫系統,增加各種原因的死亡風險。

寬容要求有原則,而且尊重邊界。不要以寬容的名義包容殘暴的行為。沒有邊界的寬容會削弱共情的力量。

這是個很糟糕卻無法改變的規律:一個人如果沒有忽視自己的人性的話,就不會去否認他人的人性。一個人在被他攻擊的人的臉上也能看到他自己。

| 第十二章 | 感恩:一種體驗世界、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花點時間來考慮一下我們是如何與他人相連接的,以讓我們的回應加強這些連接。感恩就是共情在找尋的回應。

共情擴大瞭我們的視野,所以我們才能在一個全景中看到我們自己,從那個視角出發,我們能看到自己那些無價的擁有。我們屬於一個宇宙、一個星球、一個國傢、一個社群、一個街區、一個傢庭……難道我們能給這些“好處”定出個價格嗎?

我想讓你知道,我會永遠愛你。不管你的生命中發生任何事情,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相信你、支持你、為你喝彩。沒有哪個父親愛他的兒子比我愛你更多,而且這個愛永遠都不會生銹,不需要修理——這個愛永遠都屬於你,屬於你的現在和你的一生。

。我覺得心理治療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給人們時間,讓他們慢下來,關註他們在生活中已經取得瞭的那些成就。

跟要把時間花在我們喜歡的事情上一樣重要的,是要學會控制我們的沖動,做到延遲滿足。

| 第十三章 | 信念:堅信人們心中基本的善良

你走在生活的路上,會看到一個鴻溝。跳過去。它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寬。——約瑟夫·坎貝爾

人際關系是有療愈效果的。● 共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能在有關愛的關系中得到培養。● 共情能減少壓力、減輕焦慮、提高自我覺察、強化樂觀態度、解決沖突和產生親密。

信念總是出現在黑暗之中,出現在我們感到迷失和害怕,感到對自己和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都不確定之時。

共情——就是渴望去理解而且想要去連接——是改變的有力催化劑。共情能夠改變世界,至少它能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直接體驗,通過改變我們的體驗,直接影響我們相互理解和互動的方式。

繼發性獲益理論

按照這個理論,人們持續生病或誇大他們的癥狀以求得到關註。

今天早晨我意識到,恐懼已經成瞭一個壞習慣。

它一直把我卡在那裡,不讓我向前進。隻要我能克服這些焦慮,我覺得我就能走路。

“不要走在我前面,我可能跟不上;不要走在我後面,我可能沒法帶路;走在我旁邊,就做我的朋友。”

我們在一生中都能找到許多個起程點,在那裡我們下定決心朝一個方向,而不是另一個方向前進。

| 第十四章 | 希望:事情會一天天好起來的

死亡並不是生活的終極悲劇。終極悲劇是去人性化——在一個陌生貧瘠的地方死去,與拉著愛人的手所帶來的精神滋養相隔離,與體驗生命價值的渴望相隔離,與希望相隔離

共情所激發出的希望肯定是符合現實的。希望並不是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會好轉,而是堅信即使在事情出瞭問題的時候,我們還是會以某種方式找到自己的出路。

共情中的希望不僅是用一種幻想的方式來看待未來,而是要讓事情一天天地好起來。希望的態度中充滿瞭目的和方向,希望的行動讓我們一直在前進

希望產生於極大的努力、勤奮、耐心和專註。我們通過努力堅持一步一步向前走而獲得希望。但是要發展出抱有希望的態度——要學會如何相信我們自己——我們需要他人也能相信我們

每次摔倒的時候,都撿點東西起來。”

樂觀的銷售員不會認為拒絕是針對他們個人的,因此他們對未來的客戶還會抱有希望。

“永遠都不要屈服!”丘吉爾大聲說,一邊還用拐杖敲著地板。“永遠,永遠,永遠,永遠都不要!永遠不要以任何方式讓步,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不管是大事情還是小事情,除非讓步給尊嚴和善良。永遠都不要向敵軍的武力和貌似強大的強權屈服。”

“總是”這個詞對其他的可能性和解釋緊閉大門。因為尊重生活永恒變化的本性,共情能認識到“總是”這個詞裡包含的威脅,所以會使用像“有時候”或“時不時”或“每過一段時間”這種詞來代替。

| 第十五章 | 寬恕:原諒自己,就原諒瞭整個世界

因為我們的意圖從不曾完美無缺,我們的嘗試從不曾準確無誤,我們的所成從不曾擺脫我們稱之為人性的局限,我們需要被寬恕所救贖。

但是寬恕的核心是寬恕我們自己的過程和行動。

在我逐漸認清瞭事實之後,寬恕出現瞭。

在人們訴說他們的絕望、尋找繼續前進的方向時,我仔細地傾聽著。我盡量帶著關心和尊重來做出回應,尊重他們獨特的體驗。我歡慶他們的成功,也參與他們的悲痛。

寬恕並不是我們能夠命令或控制的東西,而是隨著共情的努力工作而出現的一種體驗。

?在猶太教義中,寬恕被認為是包含四個階段的過程:第一,你意識到你做瞭什麼錯事;第二,你向你所傷害的人道歉;第三,在任何可能的時候對那個人做出補償;第四,你盡量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當然,這個第四步是要終盡一生的事情。共情也給出瞭一個類似的寬恕方案,但是這個方案把重點放在我們相互之間持續發展的關系上。

通過主動努力借用他人的視角,我們能讓自己放棄對世界的偏激看法。

寬恕意味著自由——把我們自己從驕傲、怨恨和苦難中解脫出來。我們從頭再來,或者說,我們把以前的事情一筆勾銷。

你想要抹去的並不是記憶本身,而是記憶所帶來的內疚、怨恨和憤怒這些痛苦的情緒。

|後記|

共情就是這樣起作用的,不是突如其來、轟轟烈烈,而是慢慢地,就像太陽從遠處的山上升起,漸漸地產生覺察的曙光,把理解和領悟的溫暖播撒開來。共情的光照亮瞭我們最深層的需要,讓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的生存都依賴於我們準確地理解並敏感地回應彼此的能力。共情是我們的共同語言,它能說出我們內心最深沉的渴望,能清晰地表達出靈魂中最痛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