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萊塢,演員阿爾.帕西諾以《教父》奠定影史地位,但在《教父》之後,還有一部大片被譽為帕西諾的代表作,這就是犯罪片《疤面煞星》。

片中這位名叫“托尼”的男人於1980年偷渡到美國,他其實就是歷史上的“馬列爾偷渡事件”中,千千萬萬古巴底層難民的縮影。

40多年前的那場震驚世界的“世紀偷渡”,改變瞭美古兩國的歷史,讓佛羅裡達成為古巴難民的天堂,甚至讓邁阿密“拉美化”。

“馬列爾偷渡事件”,是古巴領袖卡斯特羅的得意之作,他認為此舉是古巴的報復,把那些為禍國傢的底層和叛徒送到美國,讓他們去荼毒美國社會,其破壞力頂得上一次戰爭。

一次“馬列爾”,古巴就送走瞭15萬人,全國的監獄、精神病院、收容站被清空。

美國佛羅裡達政府非常不情願地收下瞭這些“移民”,而這些古巴人也“不負眾望”,搞出瞭無數類似於《疤面煞星》的傳奇故事,讓邁阿密這座大城市成為犯罪之都。

那麼,1980年的古巴為什麼要制造“馬列爾事件”?這些移民對美國造成瞭多大的破壞?如今的邁阿密無比繁榮,是這些難民帶來的嗎?

一、“既然他們要走,我送送他們”

但如果還原前因後果,這件事更像是“突發事件”。

從70年代中期開始,古巴可謂麻煩不斷,經濟下行,輸出革命失敗,國內怨聲載道。

在矛盾集中爆發時,美國煽風點火,搞出抗議和移民潮,而卡斯特羅同志隻不過在1980年順水推舟而已。

說起來,紅色古巴政權建立在50年代末,穩定在60年代初,在那時的美洲,古巴可謂是“一盞紅色孤燈”,所以蘇聯乃至我國,都對古巴進行瞭大力援助。

古巴和朝鮮一樣,都是靠大哥蘇聯“供養”生活,古巴也的確在建立後很快過上好日子。

但到瞭70年代,國際共運到達巔峰,蘇聯在全球撒幣,支持共產主義運動,國力已有虧損,對小弟支持稀釋。古巴自己也不好過,開始派人在非洲和美洲輸出革命,轉移註意力。

尤其在非洲的安哥拉,古巴深度介入安哥拉內戰,卡斯特羅直接派一個師的部隊參戰,並包辦“安哥拉人民解放陣線”的武器和培訓。

最後古巴軍隊居然變成安哥拉戰爭主力,消耗瞭不少軍費。

那時候的古巴,外圍被美國層層包圍,貿易中斷,隻給蘇聯賣蔗糖和其他農作物賺錢,少瞭蘇聯支援,國傢本就是“溫飽”而已。外面一打仗,國傢財政吃緊,可能就要餓肚子。

在這樣的背景下,70年代末的古巴人民對卡斯特羅很不滿,異見分子越來越多,城市的犯罪率也不斷升高。

由此,古巴的監獄、精神病院都人滿為患,因為古巴精神病院不止關押精神病,更是關押政治犯和異見分子的地方。此外,妓院和賭場這些灰色產業也在發展。

卡斯特羅對此很煩躁,但他也不敢搞蘇式的鎮壓活動,因為那可能讓美國抓住把柄,趁機顛覆自己。

1980年春天,古巴爆發瞭“秘魯使館事件”,幾個古巴年輕人犯瞭法,為瞭逃避警方的抓捕,居然開著車沖進秘魯駐古巴使館,並在裡面躲瞭起來。

古巴政府向秘魯政府要人,但秘魯卻宣佈保護這幾個古巴人。卡斯特羅非常生氣,索性下令秘魯大使館“不設防”,將所有安保人員撤走,允許古巴人隨意進入使館。

結果短短十幾天,上萬人鉆進瞭秘魯駐古巴使館尋求庇護,大多是底層貧民或者犯罪分子,秘魯使館已經瀕臨崩潰。

這一事件在古巴內部引起討論,古共發現國內對政府不滿的人遠比想象的多,卡斯特羅非常鬱悶。

此時美國高調報道瞭這件事,批評瞭卡斯特羅的“倒行逆施”,搞得古巴“民不聊生”,美國表示願意接納這些難民,歡迎他們“奔向自由和民主”。

老卡看到新聞後氣得七竅生煙,他想著:“好吧,既然他們要走,那我就送送他們。”

此令一發,南美一些國傢和美國都向古巴開放,美國的《古巴特殊法》允許古巴人自由移民,所以他們隻要登上美國的土地,就能居留。

卡斯特羅讓手下觀察有多少人去馬列爾港,結果出乎意料,短時間內有數萬人聚集在馬列爾港,等待登船。

這讓卡斯特羅更加生氣,他大手一揮,把全國的監獄、精神病院、收容所全部清空,把那裡關著的犯人和病人全部送走。

在之後的半年,15萬古巴人從馬列爾港坐船出國,其中大部分前往美國,幾乎全部在邁阿密落腳。

美國雖然“歡迎”古巴移民,但看到這15萬人時還是皺起眉頭,因為這些人不是以前從古巴來的“黃金移民”,即知識分子、資本傢、技術工人、軍人。

這15萬人,都是無業者和犯罪者,甚至有一些是窮兇極惡的歹徒。

可是政府把牛吹瞭出去,邁阿密隻能咬著牙,把這些人收下。

二、美國糖衣炮彈,為自己引來惡果

15萬古巴難民登陸,每天光吃飯就要吃掉上千噸大米,還得給他們找一片住處。

最初,這些難民被統一管理,住在收容處,但邁阿密政府很快發現自己養不起,於是大量難民被登記瞭名字就釋放到社會上,讓他們自尋生路。

古巴一次跑路15萬人,其中大部分直接偷渡到美國,全世界都很震驚。

尤其是蘇聯,蘇共覺得這種大移民會影響社會穩定,也會造成古巴“水深火熱”的不良影響,畢竟日子過得好,誰願意背井離鄉呢?

卡斯特羅也挺意外,他沒想到有十幾萬人都跑瞭,老卡開始懷疑自己,難道自己真的這麼糟糕,老百姓這麼討厭古巴?

可古巴政府進行調查才發現,原來1980年的大逃亡,和1978年的“難民回歸”有關。

1978年,在美國的3000古巴難民被遣送回古巴,他們帶來瞭大量關於美國的信息,讓不少古巴人魂牽夢繞。

美國豐富的物質和眼花繚亂的娛樂,讓古巴底層心生向往,於是乎“去美國”的願望在底層傳播,到瞭1980年國門一開,自然引起逃亡潮。

不曾想,美國最終讓這些被糖衣炮彈迷惑的古巴人很失望,邁阿密政府最後宣佈不養難民,美國政府將其送到社會上,這些人隻能住在公路邊的窩棚裡,平時靠社會救濟生活。

那情景,就跟現在歐洲的難民潮一樣,邁阿密的很多道路都被難民截斷瞭,市政府隻能向佛羅裡達州求援。

佛羅裡達政府努力把幾萬人送出邁阿密,去美國其他地區討生活,但依然有近10萬人在邁阿密當“釘子戶”。

為瞭生存,一些有前科的古巴犯罪分子,尤其是年輕男性,普遍走上犯罪道路。

此後,邁阿密犯罪率暴增,主要集中在搶劫、盜竊、走私、以及最讓美國頭疼的販毒。

由於邁阿密是美國南方重鎮,從哥倫比亞來的可卡因,從墨西哥來的大麻,很多都選擇在邁阿密登陸。

當地的古巴難民和毒品牽扯很深,隻要DEA(聯邦緝毒局)來抓捕毒販,每次槍戰都有幾個古巴小孩墊後。

這些孩子往往十幾歲,他們沒上學,甚至不會說英語。為瞭幾百美金,他們拿著一把沖鋒槍給毒販們墊後,大多都在交火中被擊斃。

1959年古巴革命後,佛羅裡達本就有幾十萬古巴移民居住,他們早就勾結黑手黨進行違法犯罪活動,1980年在得到血液補充後,古巴黑道發展壯大。

美國80年代的毒品危機,就和“馬列爾移民”有很大的關系。

隨著邁阿密的治安情況越來越差,很多當地的白人居民選擇移民,這座以白人為主的城市因此發生瞭“人口置換”。

這一“人口置換”持續瞭近20年,到瞭20世紀末,邁阿密成為美國“膚色最深的城市”之一,近9成的居民是拉美人和黑人、混血人,本地白人基本跑光。

盡管美國FBI、DEA堅決打擊犯罪,但面對十幾萬沒有可靠生計的難民,打擊犯罪是徒勞的。

無奈之下,佛羅裡達州政府宣佈,向全體古巴難民的未成年人提供免費教育,起碼讓他們學會英語,融入社會。

最終,約有2-3萬古巴難民兒童接受瞭美國免費教育,這一舉措拯救瞭邁阿密整整一代人。

對於剩下的成年人,他們有自己的選擇,年長的去掃地、端盤子,年輕的就去賺快錢。

三、邁阿密的繁榮,真的跟“馬列爾移民”有關?

邁阿密在上世紀末進入瞭低潮期,但該城市畢竟是國際性大都市,在21世紀初又重新發展瞭起來。目前的邁阿密是美國第四大都市圈,人口超過500萬。

這些言論認為,邁阿密的勝利的底層的勝利,正是那些被古巴流放的犯人和他們的後代促成瞭城市的發展,這代表著“自由世界的無限可能性”。

曾幾何時,這種言論是對“馬列爾移民事件”的總結,但隻要稍加分析就知道,這種“難民帶來繁榮”的論調是不合理的。

邁阿密作為美國東南部最大的城市,氣候十分溫暖,一直是美國的度假天堂。

當地旅遊業一直很發達,高級酒店、度假公寓和大型遊輪數量排在美國前列,北方的有錢人冬天都喜歡來這裡度假,就跟中國人冬天去海南一樣。

光當地的遊輪產業,每年就為2000萬人次遊客服務,十分賺錢。

此外,邁阿密有美國第8大港“邁阿密港”,這裡是美國最南方的港口,不僅是美國的大門,也是整個南美洲貨運貿易的重要入口。

邁阿密港的吞吐量在全世界位居前列,因為靠近南美洲,邁阿密也是美國輻射拉丁美洲的跳板,美國政府給予政策,讓幾乎所有跨國公司的南美分佈把總部放在這裡。

當地的CBD摩天大樓密佈,大企業的駐紮也帶來瞭跨國銀行入駐,讓邁阿密成為美國甚至美洲的金融中心之一。

因為經濟發達,邁阿密是美國境內國際銀行最多的城市,其數量甚至超過紐約。

由以上可知,邁阿密的繁榮,是得益於當地的區位優勢,以及美國雄厚的商業資本。而這些東西都跟所謂的“馬列爾移民”沒有任何關系。

誠然,一些古巴移民的確靠幾代人的努力過上瞭好日子,成為中產甚至更高的階層,但這些移民與其說是創造瞭繁榮,不如說是吃到瞭邁阿密的紅利,他們是享受者,而不是創造者。

要不是冷戰時期的特殊政策,這些移民的情況可能不會比現在的移民好多少。

而直到今天,移民帶來的毒品問題依然困擾著佛羅裡達和邁阿密,美國的抗擊毒品政策一直沒有松動,但因為國內市場太大,這一政策收效越來越少。

“馬列爾移民”如今已經有第三代瞭,他們對美國社會的影響在日益減少,新一代移民已經融入美國社會,也開始移民到加州或者東北地區。

而老一代移民的情況稍差,他們一直缺少對美國的歸屬感,很多人甚至選擇回到古巴,和自己的傢人團聚。

馬列爾事件已經過瞭40年瞭,卡斯特羅同志也已經去世多年,現在古巴恢復瞭和美國的外交,兩國在緩和外交中攜手前進。

冷戰時期,因為激烈的意識形態沖突,東西方都有離奇古怪的群眾事件發生。我們需要客觀、理性地看待這些事件,不貶低,也不神話,這樣才能真正還原歷史的原貌。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美國的古巴移民社會》,馬薩

2、《美國古巴移民研究(1959-1980)》,姚鑫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