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邑與長城

名詞解釋

來源:《中國考古學大辭典》王巍著

NO.01

燕上都薊城

東周時期燕國都城遺址。戰國晚期燕有二都,即上都薊和下都武陽。據《水經註》等記載,上都薊位於今北京市外城之西北部。《韓非子·有度》記載燕襄王“以薊為國”。燕國定都於薊直至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 226 年)秦取滅燕,後世稱為燕上都。據考古發掘,在北京外城西面的廣安門外發現有厚達1米以上的戰國文化層,出土有粗細繩紋陶片、碎繩紋磚瓦陶器殘片和殘饕餮紋瓦當,韓傢潭出土有燕貨幣明刀及饕餮紋瓦當。這些考古發現表明當地有戰國時期的宮殿建築存在。此外,從會城門村直至宣武門豁口一帶,還發現瞭密集的陶井群,計有 151座,年代為戰國至西漢時期,有的陶井圈或井內出土的陶罐上有典型的燕國陶文。

NO.02

燕下都遺址

東周時期燕國都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北省易縣高陌鄉,介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城址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約8千米,南北寬約4~6 千米,又分為東、西兩城。城垣平面略呈“凸”字形,在東城中部偏北處有一道橫貫東西的城垣,稱為“隔墻”,把東城分為南、北兩部分。東城東垣全長3 980 米,南桓已知長度2210米,北垣全長4 594 米,西桓殘存墻基約4 630米,墻基寬約 40 米左右。在東城發現城門3座、道路2條。西城有南、北、西三道城垣,南垣總長2310米,北垣全長 4 452 米,西桓全長3 717米,基寬約40米。西城勘探出1座城門和1條道路。東、西兩城中,主要遺存均集中在東城中,西城很空,似是為瞭加強東城的安全而建立的具有防禦性質的附城。城外有防護設施,分別處在燕下都通往紫荊關、上都薊及齊、趙等國的交通線附近。宮殿區位於城內的東北部,包括大型主體建築基址4座。武陽臺主體宮殿建築夯土基址是宮殿區內的中心建築,也是主體宮殿建築最南端的一座。向北依次是望景臺、張公臺和城外的老姆臺 3 座主體宮殿建築夯土基址。城內的手工業作坊有 11 處,包括冶鐵作坊遺址1處、鑄銅作坊遺址1處、制兵器作坊遺址4處、鑄錢作坊址1處、制錢范作坊遺址1處、燒陶作坊遺址2處、制骨作坊遺址1處居民較集中的居址有 9處,其中 7 處分佈在東城的南部和東南部,2處分佈在西城的東南部,即 1920號居址。墓葬區在城內分佈有 3處墓區,即東城西北角的虛糧塚墓區和九女臺墓區、西城中部的辛莊頭墓區。城外南側周任村有戰國墓群1處。解村附近有大型戰國墓和人頭骨叢葬坑。